林敬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育的不斷改革,出現(xiàn)了許多新興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比如課堂討論法就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課堂討論法一般以小組進行討論,最后進行全班分享。通過這種方式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老師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在小組討論中讓同學們互相幫助,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課堂討論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展開分析和研究,進一步推進課堂討論法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討論策略
引言:
小學是學生邏輯思維與語言思維發(fā)展初期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水平,對于他們往后的身心健康發(fā)育也有著積極影響。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老師進行日常教學訓練,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法活躍同學們的邏輯,擴展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課堂討論法的重要意義
(一)激起學習興趣,養(yǎng)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是非常廣的,例如比喻、擬人等。小學生因為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如果沒有特意的引導,很難感知生活中的語文和課堂上的語文其實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學生們因為對語文中的邏輯思維感到陌生,學習起來缺乏興趣,沒有熱情動力。老師們應該首先提起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再逐步引導和互動。而提起興趣的好方法就是將語文合理地生活化,語文不是冷冰冰的數(shù)字,題目,而是生動生活背后的數(shù)據變化。老師也要注意,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每個人的基礎是不一樣,因材施教,讓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他們明白語文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引發(fā)興趣之后,再引導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與奧秘,逐漸愛上語文這門課程。
學習語文要求有較為清晰的邏輯思維,但這種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同學因為這一原因,導致對課堂討論比較抵觸,一方面不知道說什么,另一方面也不敢說。
(二)有利于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是一門以精密的語言學科,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探究和應用是密不可分的。科學探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這個過程中的猜想與假設、實驗方案的確定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這種邏輯思維可以在熱烈討論的火花中不斷形成。課堂討論往往是由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們通過討論的方法進行解答。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獨立思考,無形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二、課堂討論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討論法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合作學習模式,它并不是一種陌生的學習方式,它在各個學科中都是常用的,并且它也發(fā)揮了非常積極重要的作用,對于提高各個學科的教學質量有著明顯的幫助。而將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小學語文本身帶有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生們在學習時可能會喪失了興趣和好奇心,但是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樂于去學習語文,從總體上提高了語文水平。所以,課堂討論法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為了發(fā)揮它的重要價值,我們應該落實以下做法:
(一)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有時候,由于某個章節(jié)的語文知識比較難,然后學生就會陷入無措茫然的狀態(tài),同時如果老師比較嚴肅,嚴格的話,那學生他就很難參與課堂討論中,這時候的課堂氛圍也是非常緊張嚴肅的。而學生在這樣的緊張嚴肅的氛圍下,對于老師這節(jié)課所講授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就沒有興趣,很可能就會開小差。另外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他的思維是得不到很好的擴展的,因為他完全沒有跟著老師一起進行思考和邏輯擴展,他的邏輯也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所以課堂上如果有一種緊張的氛圍,同時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很友好,那么學生就會分心,注意力完全就不在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上,難以跟著進入到老師的課堂中,最終老師的教學目標也就難以實現(xiàn)。
為了順利開展課堂討論,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討論不是單打獨斗,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進行學習,而是需要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依靠全班同學的努力,一起去解決老師提出來的語文難題。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組員與組員之間進行一些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根據老師提出的難點來展開分析和探究,并且通過彼此的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大家彼此幫助,那么難題也就能很快地得到解決。
所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后,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水平,同時也在這種過程中不斷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以小組為單位的組員間的討論合作能夠更加順利地推進。
(二)根據課堂內容選擇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雖然是一種高效簡單的教學方式,但它在課堂上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和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一些比較難的公式時,就不適合采用課堂討論,而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主題就比較適合開展課堂討論。
三、教師指導須有“度”
有的教師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幾乎把語文課堂整個交給學生,縱容學生在課堂上毫無目的地胡說。不僅在學生離題千里時疏于引導,反而鼓勵學生脫離文本任意發(fā)揮、信馬由疆。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幾乎從課堂中“缺席”,只是一個旁觀者。但是,這種“缺席”并不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好辦法。如果教師長期不能把握好自身的主體地位,不僅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也無法讓學生從這種語文討論課中學到知識。
與此相反,語文討論式教學中還存在教師“霸權”的現(xiàn)象。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學習需求,習慣高高在上地主宰課堂。比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壓制”學生的想法,只顧把學生的
思路往自己的教學預設上引。這種討論課就成了語文教師的“專制獨裁”,只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和質疑能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討論式教學中進行適當?shù)闹笇В曌约鹤鳛閷υ捳摺⒁龑д摺⒔M織者的角色定位,不“袖手旁觀”,也不“專制獨裁”。如果學生的發(fā)言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沒有抓住核心,教師就可以稍作點撥,讓學生想一想“主人公這么做有沒有什么深意?”在學生的討論演變成強詞奪理的爭辯時,教師要及時組織對話秩序,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討論氛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另外,不少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往往是“優(yōu)等生”負責發(fā)言,其他組員無所事事,這就讓很多同學失去了鍛煉自我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合理分配小組任務,讓發(fā)言者、補充者、總結者各司其職,讓整個團隊共同進步。
結論: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師為小學生構建的自主交流的有效空間。在這個有效的空間里,我們語文教師要洞悉課堂討論的目標,掌握好課堂討論的有利時機,恰當?shù)剡x擇好討論的話題,逐步去優(yōu)化課堂討論的策略,使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真真正正成為小學生思維成長的舞臺。
參考文獻:
[1]亢莉. 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N]. 發(fā)展導報,2019-04-30(017).
[2]潘娣,王雪迎.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低效現(xiàn)象及解決策略[J].學周刊,2019(02):54-55.
[3]沈萍. 小學科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7.
[4]張曉黎.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中的有效討論法[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