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倩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與防范對策。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136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全部研究對象分到觀察組與對照組之中。其中,在對照組,所有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法,而觀察組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辦法。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低,而且觀察組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了降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則需要將護理風險管理方法應用到實際護理工作之中,以此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防范對策
引言:眾所周知,民眾的生活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也由于民眾生活以及飲食的不規律,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快速升高的態勢,極大的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對于心血管疾病而言,由于其存在病情復雜,而且病情發展速度快等特點,導致護理工作的難度也因此增加,從而也容易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相應的風險事件。因此,為了降低風險事件在心血管患者的出現概率,則需要相關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防范工作予以關注和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1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的分到對照組與觀察組之中。在對照組中,女性患者為36例,男性患者為32例;在觀察組中,女性患者為35例,男性患者為33例。同時,所有患者以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到本次研究工作中,所有研究對象從性別與年齡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在對照組中,實施常規護理方法,例如,飲食護理、常規護理等。
1.2.2觀察組
對觀察組中的患者實施風險護理管理方法,具體內容為:(1)評估患者病癥風險。如果心血管患者還伴有其它慢性疾病的話,一旦出現用藥不合理的情況,則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心率失常、休克等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同時也會增加護理工作的難度。(2)評估用藥風險。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服用大量的藥物,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需要依據患者的情況來有針對性的選擇藥物,以免不良反應的出現。(3)評估儀器風險。心電監護儀以及心電圖儀等設備是護理過程中需要經常使用的儀器,如果護理人員對上述設備疏于維護、保養,則會提高儀器使用的安全風險。(4)評估護理風險。如果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素質,則會對護理工作的效果與質量形成影響,同時也會提高風險事件的出現概率。
1.3療效標準
對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予以記錄。同時,在評判患者滿意度時,10分為評判滿分,如果評分大于6分,則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統計處理,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護理風險
3.1.1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欠缺
對于剛步入工作崗位的護理人員,其還不具備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的能力,從而在護理工作中導致患者的病情加劇。另外,護理人員沒有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有關治療的事項,或者沒有對患者的過敏史以及過往病史進行詢問,也會導致相應風險事件的發生。
3.1.2護理人員護理技術不過關
由于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不過關,增加了護理風險事件出現的概率。例如,在對病人實施搶救過程中,由于無法熟練的使用儀器設備,致使延誤了最佳搶救時機,從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3.1.3護理人員欠缺責任意識
護理人員的實施護理工作時,欠缺責任意識,導致沒有按照既定的要求來開展護理工作,甚至出現發錯藥、打錯針等情況,嚴重的提高了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幾率。
3.2防范策略
3.2.1建立風險管理小組
將風險管理小組在心血管內科部成立,并由護士長或責任忽視擔任風險管理小組的負責人。同時,由風險管理小組評估實際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將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實際護理工作中貫徹與實施,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
3.2.2建立并完善入院評估體系
護理人員要對每一位收治的心血管重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并將其安置到合適的病房之中,同時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宜教工作。
3.2.3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
在心血管內科中,需要對其的護理人員實施更加專業化的培訓,并對培訓情況進行考核,同時注重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確保護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條不紊的開展。
總之,為了降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幾率,則需要將護理風險管理方法效的在護理過程中加以應用,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梅蘭,楊風萍.心血管內科急重癥護理中的風險防范和評估探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32)
[2]景俊.探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及應對措施[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