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買提汗·阿巴爾
【摘要】教育部辦公廳去年發布通知,提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重大更改,充分說明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識還較欠缺,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現代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任課老師,應切實貫徹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讓小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學習生活中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守法習慣,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生活
引言
道德和法律是人類社會內外一致的雙重規范機制,缺一不可。道德歸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準來評價人們的言行,并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系并發揮作用。道德對人是一種“軟約束”,法律對人是一種“硬約束”。因此,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去理解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和責任,讓學生從小懂得,任何人不論職位高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教育追求的是未來公民能夠理性地、執著地探索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推動社會以法治的方式發展。
1創設情境,良性引導
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指導作用,必須重視教學過程的創新,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聯系生活中學生接觸的事物,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一種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進而體會道德與法治中所舉的事例都是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養成一種善于觀察的習慣,還能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消除隔閡,彼此充分交流,進而形成一種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只有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來,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不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去,思考和理解這些知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自由的討論,讓每一個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使得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
例如,針對近年來新聞上比較火的一個“老人倒地該不該扶”話題,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討論。教師先提出問題,了解一下同學們的基本觀點,然后將其分為兩隊,一隊認為該扶,另一對認為不該扶,隨后讓這兩隊進行辯論并闡述自己的理由。通過唇槍舌戰之后,學生會自己明白,碰見需要幫助的老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他們,但是同時我們也需要保護好自己。通過這樣的一個教學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積極地思考和討論,會大大提升教學的效果。
2取材生活,實例教育
道德和法治教學和其他學科比起來,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真實的案例,無疑是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在新課標的實踐中,把法治問題設計成學生所熟悉的小問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法治理念教育,讓學生真正做到“思而至知”,少一些傳統的“強化性訓練”,多一些富有新鮮意義的生活內容,有助于激活新課程課堂的生機和活力,增強法治觀念。教師選取不同的教學案例和教學形式來開展教學,充分利用適當的時機采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對其進行法治理念教育。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其中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環境、個人經歷等,然后教師才可以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才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干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里,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3深入實踐,走進生活
道德和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還是個實踐活動過程。沒有知識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而完全沒有實踐行動的知識,不是牢固的知識,而學生的道德認識,法律觀念,通過實踐的深化、檢驗,才能真正成為他們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先導,道德與法律行為更離不開社會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教學中實踐的作用也異常關鍵,通過適當適量的社會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進而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可見,弘揚人的實踐性,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學校德育的明智選擇。
我國在法治中國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法治基礎較為薄弱,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道德與法治課在次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選擇。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負責任的守法公民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這是每一個教育人應當承擔起的責任。法治教育要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良法善治傳導正確的價值導向,把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牢固樹立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契約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實現法治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邵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安全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36):113.
[2]張雨虹.淺談法制啟蒙教育對規范小學生行為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11.
[3]李淑梅.道德與法治課整合人文教學資源的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