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宏
摘 要:現階段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的逐漸完善促使國民將教育方向從學科教育逐漸轉向精神文明建設,德育教育在校園教育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德育教育內容與現階段的學生發展產生了一定差異,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保證。因此,教師應當從發展的眼光著手,不斷完善當今社會下的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教育;實效性;初中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信息傳播速度不斷提升,多元化時代已經形成。當下初中生接觸的社會信息已經逐漸增多,視野不斷拓展,社會中積極信息與消極信息正在沖擊著初中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學校應當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重視起來,將初中生德育教育落在實處,改良傳統的德育教育,保證教育的實效性和先進性。
一、德育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提升精神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在德育教育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和平臺,做到在實踐中體驗德育、在體驗中感受教育、在感悟中實現發展。德育教育與體驗教學能夠結合,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內容,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學校舉辦的教學活動是德育教育發展的重要基地,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和校園資源,抓住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發展設計精彩的教學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鼓勵中成長,在肯定中發展。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中,心理變化較為明顯,部分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自己的父母不夠尊重,造成學生家庭關系不和諧。教師的理論勸導對學生的影響較小,學生改變的效果不是十分明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設定一個引導學生實踐的教學活動,體驗父母為學生成長和發展付出的精力,引導學生理解家人對自身的用心良苦,提高學生對家長的尊重程度。教師讓學生準備一個五斤左右的沙袋,將沙袋綁扎在肚子上,這一天要求學生無論時間地點,一定要將沙袋綁扎好,不能隨意摘下。一場別開生面的“腹系沙袋,心念母恩”德育教育活動就此開展。活動初期,學生覺得這是十分有趣的,然而半天時間不到,學生便會覺得沙袋累贅,紛紛叫苦不迭。一整天的體驗活動結束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分享一整天綁著沙袋的感想,進而引導學生想起自己的媽媽,懷胎十月中的每一天都面對著同學們此時叫苦不迭的狀態,然而學生的媽媽們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學生們將這一天的體驗和教師的話聯系在一起,逐漸陷入了沉思。教師此時提出問題:“我們應當怎樣回報媽媽們對我們的愛呢?”此時此刻學生踴躍發言,與家長之間的矛盾迎刃而解。
由此可見,初中生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已經逐漸形成,并且初中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已經趨于成熟,對于親情的認識也十分明確。教師針對學生生活中產生的小問題進行點撥,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父母養育和教育學生的辛苦,學生自然而然能夠理解教師和家長的苦心。德育教育中實踐教育比理論教育更能夠收獲成功的教學成果。實踐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脫離實踐的德育教育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使用實踐活動進行德育教育,能夠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進步。
二、掌握合理的情緒處理方法,提高情感教育的實效性
情緒變化是每一個人都會產生的現象,消極情緒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消極情緒的合理表達會收獲他人的關心和理解,而不合理表達則會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在情緒表達中應當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典范作用。教師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應當心平氣和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認識到“成年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切不可使用發脾氣、口不擇言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緒,對于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在情緒管理上,首先,應當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波動,發現學生產生負面情緒不要過分批評,而是應當詢問學生的情緒變化來源。其次,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和傾聽,了解學生的感情變化,捕捉學生的內心情緒,語言上采用和緩的方式安慰學生。例如:“看著你這么難過,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能和老師講一講嗎?”,溫柔的語氣能夠促使學生放下戒備心理,講述內心情感。最后在了解學生的困惑和問題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處理自身情緒。面對既定事實應當秉承著積極向上的態度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暴自棄將問題逐漸嚴重化。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保障教師教學能夠順利完成,同時也是提升德育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
三、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德育,提高創新教育的實效性
校園教育中德育是重要環節之一,德育內容應當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一定的超前性和先導性安排,并且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德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并非利用德育教育的內容規范社會。現今社會中諸多問題是近年產生的,例如環境生態保護問題、社會陰暗面和社會消極情緒等,德育內容沒有及時的創新便難以適應社會的前進步伐。
那么,教師應當在德育教育中增加以下內容。針對社會不良風氣問題,應當加強學生對不良事物的判斷能力、團結協作精神、誠信品質、社會責任感等內容的培養。針對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應當提倡生命意識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向上面對人生,舉辦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活動,幫助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發展。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確定位自身的發展前景,并且在學習中不斷積累自身能力,達成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目標。
結束語:
學校教育是每一個社會個體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初中德育教育的內容現階段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不佳。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應當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并且規范學生的情緒管理,幫助學生全面成長,不斷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精神文明與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梁曉玲.關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2):779.
[2]王正.淺談如何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3):43.
[3]溫俊城.新時代初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3(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