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業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高中物理教學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新課標強調學生師生關系的和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根本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和平臺,為學生數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自主學習,培養
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借助學習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遇到實際問題,發展核心競爭力。但是,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教師還是以物理知識點的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培養。這樣的形勢,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提高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明確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的培養方法,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模式完成知識點的延伸和拓展,從而最大強度地提高學生自己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從筆者的實踐經驗出發,對于高中物理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的培養進行了以下幾點分析和探究:
1、營造自由學習環境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受到了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充實學生的物理知識,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從而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正是在這種目標的影響下,教師往往會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了抵觸的心理。對于這種現象,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設計優化教學的方案,為學生提供自由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物理學習中,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適當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并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比如:在《平衡條件的應用》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運用共點力合成、分解的知識以及平衡條件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而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雜技中的平衡、芭蕾舞中的平衡和沿斜面下滑的人,要求學生觀察物體的受力有著怎樣的特點?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了問題:在兩人勻速向上拉起牌匾的時候,怎樣拉比較省力?怎樣拉會比較費力?學生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就能夠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2、構建自主學習情境
所謂的情境教學,實際上就是將數學知識點隱藏在具體的情境中,從而降低數學教學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并且,在構建自主學習情境的時候,教師要借助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配合課堂的節奏,讓學生能夠高效完成物理知識的探索和分析。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創建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比如:在《動能的改變》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動能的含義,明確動能的定義式。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了情境:運動的物體可以做功,那么,什么是物體的動能呢?然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實驗《影響小球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的視頻,要求學生思考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著具體的關系。學生經過視頻的觀看和分析就能夠明確質量大、速度快的物體對其它物體做的功越多,所具有的能量越大。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問題為學生創建了相應的情境,學生在回答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分析探索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和發展。
3、設置趣味教學活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通常會采取單一無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的培養和發展。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借助合理的教學手段,提高物理教學的趣味性,轉變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固有認知,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配合物理活動。同時,教師要牢牢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設置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好勝心的小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比如:在《豎直方向上的拋體運動》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豎直方向上的拋運動的特征的規律,讓學生明確豎直向上拋運動中物體運動時間、位移和速度等物理量的計算方法。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視頻:建筑工人往上拋磚,雜技拋球和學生豎直向上頂球等等。然后,筆者帶領學生完成了活動:用橡皮做豎直下拋運動。在此環節中,筆者要求學生思考了問題:豎直下拋運動和自由落體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系?這樣親身實踐活動有著一定的趣味性。學生被橡皮牢牢吸引了注意力,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
4、內容豐富的物理實驗
實驗和理論是物理學的基礎,物理理論從物理實驗中得出,物理實驗證明物理理論,這是物理學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教師在實驗前要檢查好實驗設備,保證器材完好無損,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教材中的實驗總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實驗中,教師還可以創新實驗內容,大膽改進實驗或者自己設計實驗,使實驗不僅僅局限于課本。
比如:在講述《牛頓運動定律》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慣性的特征和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在物理實驗中向每個學生發放一個足球,讓兩個學生之間進行踢球運動,來讓全班同學感受球的運動和慣性之間的關系。并且在足球運動的過程中,讓第三個同學來阻止球的運動。從而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教材中慣性的原狀運動或反抗改變運動的兩種運動形式。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實驗的每個步驟和環節都是由學生親身參與的,因此,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會加深對該內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并且這種豐富的物理實驗內容還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物理實驗上。
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的培養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發展水平出發,營造自由學習的環境,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設置趣味性的數學活動,滿足學生的情感和學習需求,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遲秀芝.對教育家特質及培養策略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