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在本文當中,筆者認為培智學校的學生學習數學時更應當貼近實際的生活必須要從生活化的角度著手來進行數學知識講解,這樣才可以打造高效的培智小學數學課堂。本文建議做到根據實際生活元素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在實際觀察中進行對比。
關鍵詞:培智;數學;生活化;小學;觀察
對于培智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智力本身就發展相對比較遲緩,而學習數學這門學科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強的思維能力,甚至逐步讓他們的思維智力和正常人別無二般。但是在一開始學習數學學科的時候,很多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卻相對較差,尤其是在學習一些數理知識的時候,培智學校的學生由于先天智力的不足,導致他們總是會不知道如何理解數學知識,不知道如何將數學知識予以運用。
一、根據實際生活元素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重組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當中可以發現很多專題內容都還是緊密圍繞著普通小學進行設置的,并沒有更多的去考慮到培智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因此,筆者認為,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要根據教材當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生活元素進行重點的分析,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具體情況,對原有的教材內容、數量、順序等進行優化重組。首先,教師必須要樹立起生活化的數學教育思維,能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捕捉其中可看利用的生活化元素,也能夠在一些日常生活實踐的過程當中尋找到數學知識的身影,通過二者的相輔相成,才能夠提高培智學校數學課堂的效率。舉例來說,在傳統的數學課本當中,所有的應用題幾乎都以零件兒加工,修路架橋等形式出現,但是在這樣一個現代化氣息十足的社會當中,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十分遙遠,甚至學生們是很難在電視上和網絡上搜尋到這方面的信息的,喪失了興趣,喪失了來自于生活的熟悉感,學生們自然對于數學這門學科會產生負面情緒。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需要適當的改變傳統的應用題編寫方式,引用現代生活當中的實踐經驗。
舉例來說,在學習乘法算式運用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學生們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思考如果一天一個人要吃掉一兩大米飯,那么十個人每天要吃掉幾兩大米飯,如果我們班所有的同學每個人每天都吃一兩大米飯的話,那么我們班級一天內要消耗多少的大米飯。通過這種實際生活的案例讓學生進行思考,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又在應用題的練習過程當中,使學生夯實了原本的數學知識基礎。遇到相似的題目地時候,學生們也會學會舉一反三,而不是再次摸不著頭腦。另外,在開展這種應用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同樣可以輔以適當的德育教學,讓學生切實的理解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了解到在我們一個班級內,每天都要吃多少大米飯,相反的,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浪費一兩米飯的話,那么每個月將會浪費多少,每年將會浪費多少。
二、在實際觀察中進行對比
在學習一些度量單位和測量單位的時候,培智學校的學生經常性的會把這些單位之間的大小,順序和轉化公式搞錯,這實際上是因為學生沒有將度量單位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也沒有在實際生活當中使用這種方法來計算不同的長度,寬度等等,所以筆者建議,在學習這方面知識的時候,可以多多開設一些生活實踐課,讓學生在實際動手的過程當中了解不同事物的長度,寬度和重量,在自己的親自動手和親眼觀察中學會這項知識。
舉例來說,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時候,常見的小學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當教師檢查作業的時候,能夠發現很多學生在寫鉛筆的計量單位的時候,用米去表達寫黑板的長度,計量單位的時候卻用分泌去表達,寫書桌的計量單位的時候卻用毫米來表達,這就是因為學生們在腦海當中并沒有深入的理解,這些不同的長度,計量單位之間的差異性,不知道在實際生活當中應該使用哪種計量單位。此時,教師就可以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拿著自己手中的軟皮尺和鋼尺到處量一量,到處看一看,通過實際觀察和操作,讓學生了解到不同事物。所應當運用的長度計量單位,鼓勵學生們從自己的身邊事物著手,拿出自己鉛筆盒當中的一些常見工具進行測量,例如鉛筆、鉛筆盒、橡皮圓錐等等。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們在整個教室范圍內進行測量,測量一下自己書桌的長度和寬度,測量一下自己凳子的高度,測量一下教師每天所用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同樣也可以測量一下整個班級的深度,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熟練的掌握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這些長度計量單位的運用方法,避免再次出現混淆的問題。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當中,我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培智學校的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數學這門學科如果學好,可以成為培智學校學生智力成長和恢復的重要媒介,但是在一開始必然要經歷一個十分痛苦的時期。教師應當投放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采取更加形象和具體的生活化教育原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在數學知識同個人生活經驗之間尋找到聯系。
【參考文獻】
[1]朱博文.如何構建培智數學生活化的高效課堂[J].教育現代化,2019,6(29):243-244.
[2]王亮.如何構建培智數學生活化的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2):22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