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進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人們對學生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關注。而素質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情感教育應運而生。情感教育作為一種與認知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將其運用到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很深的影響,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快速掌握初中語文知識,更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模式下完成對語文的學習。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中也應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意境,充分發揮情感教育因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學習探索精神,促使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語文教學;運用
引言:
單對情感而言,其就是人們對行為目標的一種生理評價反應以及生理體驗,在促進人與人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意義,而在語文教學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不僅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且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能進行自我情感的發揮。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情感教育教學的運用者應該在初中教學時充分發揮其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有感而發,深入其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進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創建良好的教學情感氛圍
情感是一種態度體驗,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與自身需要的一種考量結果。一個好的教學情感氛圍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發掘文章作品的內涵意義,使學生身臨其境,將語文知識的運用掌握的更加深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相應的時代背景條件下結合自身種種遭遇而創作出的飽含深刻情感的優秀作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其情感特征,借助一些多媒體設備,結合意境創建良好的情感氛圍環境。教師通過自身的授課講解,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切身體會文章中作者的喜怒哀樂。比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文章中主要利用外在景物的描寫感嘆祖國的壯麗山河,所以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自然奇景、宏偉建筑等,從而引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學水平。
二、聲情并茂的朗讀技巧
在我國古代一直有一種說法流傳至今,那就是對古詩而言的“三分詩,七分讀”,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好的朗讀技巧更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聲音本身是一種情感,而且其不僅可以體現朗讀者本身的朗讀技巧和語言情感,也能傳播作品本身所表達的情感意境,更能使聽者有所感悟。比如《紅樓夢》中對王熙鳳的描寫有一段話“未見其身,先聞其人”,從中就可窺見聲音的魅力性。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試想一下自己包含情緒的走上講臺,通過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技巧以及逼真傳神的動作表演能夠不觸發學生的情感嗎?能夠不達到預期教學的效果嗎?風格多樣的文章作品也需要搭配使用不同的朗讀技巧,在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就要做出相應的改變。而恰到好處的語言朗讀技巧不僅再次演繹了文章作品的畫面形象,而且更能使學生快速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觸發自我感想,引發自我深思。
三、要出情入理,有情感的代入
明朝著名的詩人張岱曾在《陶庵夢憶 柳敬亭說書》中說"款款言之,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币虼丝梢娗楦袑σ粋€人的處世為人具有的重要意義。一個人如果沒有情感就沒有追求,猶如行尸走肉。所以,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進入作品意境中。一旦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向學生講解文章作品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在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解時可以采用逐字逐句的剖析講解方式,并緊扣文章的情感意境,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學習,更能有效的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憂”,崔顥《黃鶴樓》的“思鄉”等作品在講解時就要注重對情感的有效引導,通過詩句文章中所彰顯的情感意境對文章賦予哲理性的感悟。這樣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更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有感而發。
結束語
綜合以上論述可見,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運用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創建良好的情感教學氛圍,在教師包含情感的教學技巧影響下,最后將學生的情感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教授給學生語文知識,而且便于初中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和其深層含義,也可以通過情感的陶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更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從而達到初中語文教學力度提高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課程中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應著重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嬌娜.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及具體運用[J]. 中華少年, 2018(34):80-80.
[2]劉小媛.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18(7).
[3]王瑞珍.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12):247-247.
[4]黃海燕. 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情感教育[J]. 黑河教育,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