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燕
摘 要:在分析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從金融發展規模、結構、效率等方面,分析了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提出了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對于資金的合理引導及其優化配置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得益于金融的支持,金融和經濟相輔相成,為了經濟達到持續穩步發展的需要,金融體系也要及時做出相應改變來適應和服務經濟的發展。金融部門對于實體經濟的扶持是其天職,實體經濟通過金融部門的扶持得到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發展的核心。但是如何提高中國金融行業的競爭力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將是下一步產業部署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深化改革以及探索更有效的路徑,為今后我國實體經濟大發展提供相關的科學依據,對當今背景下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今多數研究針對的面過窄,要么通過簡單的GDP來衡量經濟質量,將中心放在促進金融業發展。要么側重金融結構而忽略對效率的綜合考慮,本文則是將金融發展和經濟質量發展做出了全面考慮,探討目前,相關研究要么是側重金融發展,將經濟增長簡單的通過GDP來衡量而忽略了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考慮;要么是側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將金融發展簡單的通過金融結構來表示而忽略了對金融規模、效率的考慮。本文將金融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考慮,并且從全要素生產率角度考慮經濟高質量發展,探討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并期望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實證分析
(一)江蘇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及成效
(1)將產業進行優化升級,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產業的天職。金融產業要發揮其作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經濟質量的提升。打破發展瓶頸,解決產業升級中產生的矛盾,推動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以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為例:
一是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務,推動江蘇省金融服務制造業轉型。二是向金融機構發布新興產業企業名錄,構建需重點支持的項目庫,有針對性地加大支持力度。2017年末,全省15個重點先進制造業領域貸款余額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18.1%,遠超制造業貸款整體增速。三是拓寬企業金融渠道。通過向企業發行各類債券融資超1500億元。四是,引導金融機構落實好差別化授信政策,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同比下降8.7%。
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其一,協調江蘇省民營及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凝聚貨幣、財政、產業、金融監管等政策合力,促進其金融服務。其二,給予一定的價格優惠,推動金融機構出臺提供專項貸款規模,形成了一批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如“小股權+大債權”的投貸聯動。其三,控制小企業貸款成本充分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維護存款定價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帶來的資金成本上升。
推動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其快速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完善科技金融組織體系。目前全省共評選出114家科技金融特色機構。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2017年末,江蘇省內已有9個地市創新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和線上融資對接平臺,注冊企業達3萬家,對接融資需求近5000億元。建立科技型企業專項風險補償資金池和信用保障基金,有效分散科技型企業融資風險,如推動省內13家金融機構與省科技廳合作,推出“蘇科貸”等系列產品,目前已向省內4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投放貸款370億元。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一方面,加強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多項配套政策。為綠色金融出臺提供多項配套政策,推動金融支持節能環保、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綠色產業發展。如支持南京銀行、南通農商行分別獲批發行50億元和5億元綠色金融債;支持江蘇銀行、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分別出資10億元參與設立綠色產業基金等。另一方面,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環保產業的信貸支持,支持創新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垃圾處理收益權質押貸款等新型融資產品,對開辦綠色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大大增強了綠色金融的市場吸引力。
(2)擴大金融服務的規模和覆蓋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因地制宜,加快建立現代化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靈活運用各類政策工具,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保持涉農貸款持續增長。2017年,江蘇對涉農與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滿足定向降準條件的29家金融機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累計釋放資金253億元;同時積極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工具的引導作用,支農再貸款、涉農再貼現余額分別為86.78億元、67.06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均低于同期其他資金利率。此外,積極開展扶貧再貸款業務,加大對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的融資支持。截至2018年6月末,江蘇扶貧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5.4%。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符合“三農”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首創“陽光信貸”模式并在全國推廣,截至2017年末,全省農商行通過“陽光信貸”對359.2萬戶農戶授信2759億元;積極推動主要涉農金融機構建立健全主辦行制度,2017年末全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有貸戶達5.7萬戶,是2014年末的2.6倍;因地制宜開展林權、海域使用權、農機具、應收賬款等抵質押業務創新。目前,江蘇農村地區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達120余種。
三、推動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
江蘇省經濟高速增長比全國均速要快,這得益于金融的支持。但其還是存在一定的短板與不足如: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不暢、金融與房地產循環不暢和金融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具體表現在金融產品服務供求不匹配、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金融對外開放不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充分等方面。
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披露我國首份《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分析了小微企業貸款以及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截至2019年5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10.3萬億元,同比增長21%;報告中21次提及金融科技,要求強化金融科技運用,提高客戶獲取、風險管理、信貸投放能力,對小微企業做到敢貸、愿貸、能貸、會貸。而在6月26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經明確了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實際利率的措施,決定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可預見的是,小微企業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繁榮。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將得到進一步深化。著力推動小微企業信貸朝數字化方向發展,也將是補齊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短板、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最佳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服務小微企業政策暖風頻吹,小微貸款規模迎來快速增長。經過各方不懈努力,我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升明顯。《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5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包括單戶授信10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及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型貸款)余額10.3萬億元,同比增長21%;支持小微經營主體2363萬戶,同比增長35.4%;從貸款分類看,抵押貸款仍占大頭,截至5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中信用貸款僅占比11.3%。小微企業融資有了邊際改善,但仍面臨不良激增等挑戰。截至到2019年5月末,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是5.9%,而目前整體銀行業平均不良率在2%左右。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在報告會上也表示,此前政策多是解決銀行“不愿貸”“不能貸”的問題,接下來將更多地解決“不會貸”的問題。目前小微貸款的投放面臨客群下沉、壞賬率增加的挑戰,金融機構面臨著更高的風險成本,因此促進金融科技與小微信貸結合成為趨勢,通過信息化、自動化改善成本效率,降低信息不確定性,優化風險定價,使小微金融具備商業可持續性。
作為實踐者,南京分行一直積極響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數字金融普惠大眾”為企業使命,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衡量信用及控制風險,不斷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助力實體經濟,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了數字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在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恒昌秉持小額分散的理念,將風險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同時,不斷加大技術研發,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作為支撐,將其運用于風控流程中,深耕大數據風控,搭建安全合乎規則的金融服務平臺。在夯實了以金融科技為保障的風控、平臺管理的基礎上,其日益提升的金融服務水平和融資解決能力,為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注入活力,同時也助推了實體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需要多渠道、多場景的金融服務,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普惠金融的使命。技術創新必將全面改變金融的未來,并不斷開拓和延展金融服務的邊界。未來,將持續在金融科技創新上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為實體經濟賦能,實現從“普”到“惠”再到“智”的飛躍式“蝶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要做好積極的帶頭引導作用,鼓勵新型金融業,面對當前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風險管理難等難點問題,要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勢和潛力,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手段,為發展普惠金融提供科技支撐。通過整合內外部信息資源,實現發展普惠金融和有效防控風險之間的良性互動,讓更多群體享受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