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轉變了過去教師為主導向學生灌輸應試知識的教學模式,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本文筆者針對多年教學經驗,從高年級學生的學情出發,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從以下四方面出發探究論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年級;有效教學策略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師一味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詞匯和語法、句型,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導致英語課堂氛圍壓抑,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消磨殆盡,教學效率低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能夠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擴展課堂容量;創設體驗式對話情境,提升口語能力;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綜合素養;布置相關英語作業,促進知識遷移,在多樣化的有效教學方法推促下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得英語課堂教學煥發生機活力。
一、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擴展課堂容量
現今學生的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容也越來越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所要教授的知識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歸納,不僅能有效擴展課堂容量,在有效的時間內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還能通過形象生動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聽懂Lets try部分的學習內容,并寫出正確的答案,能夠對具體的單詞句子有深入地掌握,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在課堂對話問候結束后,我通過多媒體展示sunny,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hot, cold等單詞圖片,根據圖片中的情境說單詞,并利用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一問一答中掌握重點句子。整節課利用多媒體將重點知識串聯起來,擴展課堂容量。
二、 創設體驗式對話情境,提升口語能力
英語是一門交際性較強的語言,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有效運用英語知識更好地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能夠基于交際情境開展口語教學,為學生創造和提供開口說英語的良好情境,讓學生在良好輕松的氛圍中愿意用英語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比如,在學習《What are you doing》一課時,由于學生首次接觸現在進行時的知識內容,為了讓學生能深刻掌握相關重點知識,學會用英語熟練對話,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通過反復朗讀學習課文中的對話,針對文本中的知識,我讓學生帶著由易到難的問題逐步理解課文,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分小組角色體驗,在模仿和表演中開展交際性的對話,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 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綜合素養
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理念中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體現,對實現英語課堂的高效性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載體,在教學中通過合理分組,讓學生討論交流,不僅能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還能深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比如,在教學《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預習課文內容,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在課堂上選舉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任務擔當“小老師”給同班同學講課,在講授的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問題,在討論交流中深化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用問題驅動學生思考探究,如本課的重點句型有哪些?你能用重點句型開展口語交際嗎?誰來做“最佳小導游”與同伴展開對話?等,讓學生在有效的探究中內化知識。
四、 布置相關英語作業,促進知識遷移
有限的課堂時間并不足以讓學生掌握全部的英語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之余恰當布置作業,不僅能有效檢測學生的課堂聽講情況及時轉變教學策略,還能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在幫助學生學習了單元內的重點單詞和詞組后,在課下給學生布置基礎、提高和綜合運用題相互交叉的試卷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前十分鐘的時間檢測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實施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進步。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立足學情,在深入研讀文本教材的前提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遵循新課改教學理念,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引領中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以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松濤.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芻議[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7):201.
[2]馬小寧.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