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翔
摘 要:本文通過城鄉結合部初中“問題學生”的所處的生活、社會環境以及其心理特征的分析,力圖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尋求教育對策,三方形成合力,來有效轉化這些“問題學生”。
關鍵詞:問題學生;城鄉結合部;轉化策略
在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很多鄉村拆遷并人城市,而該城鄉結合部地區的房租比較便宜,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往往租住于此,于是在城市邊緣和鄉村之間形成了鄉村人口、新城市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混雜居住區域,而處在該區域的初中學校也面臨著非常復雜的教育問題。
1家庭問題
鄉村人口、新城市人口文化水平不高、加上拆遷暴富,心態失衡,教育觀念陳舊落后,甚至還有讀書無用論的錯誤價值觀,從而導致家庭教育問題突出。
外來務工人員正處在事業打拼期,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很多時候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放任自流,最終導致“問題孩子”產生。
2社會問題
城鄉結合部地區因為居住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環境也是魚龍混雜,許多不良社會青年、黑網吧、黑游戲廳以及一些不健康的娛樂場所對周圍的孩子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不良影響。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下的“問題孩子”進入初中學校也就成了“問題學生”,這些孩子往往有這樣一些心理特征:
1人生觀、價值觀顛倒。很多拆遷暴富新城市市民家長以及等待拆遷暴富的村民家長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富沒有能力駕馭,沉醉在一夜暴富的喜悅中,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偏差,認為辛辛苦苦讀書還不如拆遷一套房子實惠,導致孩子身上也有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不需要讀書也可以坐享其成。部分外來務工的家長為了維持生計、改善條件,把物質看得過重,這就很容易導致許多學生把人生目標定位為掙錢,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不求上進, 產生“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
2逆反心理非常嚴重。進入初中的孩子,主體獨立意識逐步增強,而城鄉結合部許多學生內心自卑感很強,但是出于自我保護意識,他們又常擔心周圍人看不起自己,非常敏感警惕多疑,對外經常表現出桀驁不馴、易怒,對別人的親近有一種抵觸情緒,防范意識過強,加上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孩子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無法建立。
3學習困難,信心不足。城鄉結合部學校的“問題學生”有一些是隔代監管,祖父母一輩普遍文化水平較低,他們對孩子學習上 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更有一些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甚至放任不管。由于沒有打好學習基礎,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正確,“問題學生”一般成績不理想,成績越差他們對學習越失去信心,沒有學習興趣,缺少學習動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自暴自棄。
如何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把他們培養成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人才,是位于城鄉結合部初中學校每個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學校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調動家長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1)開設家長學堂,給家長一個學習成長的機會和平臺。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定期舉辦學習班,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讓家長換位思考,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倡大家做一名學習型、智慧型家長,和孩子一起進步、成長。(2)建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也參與到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來,大家都出謀劃策,家校形成合力,引導家長由只關心成績結果轉變到關注過程、關注細節。(3)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學校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在活動中全方位展示中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教學水平,也可以是更新家長教育觀念的契機。活動期間,家長可以隨時到學校與老師交流,了解學校的管理與發展趨勢;可以隨時進課堂聽課,了解課堂教學和課改動向,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活動情況,可以與孩子的每一位任課老師作深入交流等。家長開放日活動把尊重學生、 相信學生、充分給予學生機會等寶貴的經驗和新的教育觀 念傳遞給了家長,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4)優化家風,構建家庭教育系列文化。家風是一家的主旋律,是由家長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質、道德、家教等 構成的,它形成家庭的思想體系和行為規范,直接影響著子 女的成長。好的家風可以規范一個人的行為,它關乎一個家 庭的安定幸福和諧與整體形象,它是一個家庭在社會上的自足之本、立家之基。
2學校要充分發掘德育教育資源,調動學生活動積極性,引領他們進入思想轉變過程中來。(1)由學校心理老師牽頭,成立心理咨詢工作室,一方面分析“問題學生”的心理成因,對癥下藥。學校每年初一新生入學時都會對他們進行一個心理問卷測試,心理老師會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形成科學嚴謹的心理報告,對心理有偏差的同學會連同班主任一起制定系統的糾正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另一方面注重傾聽“問題學生”的心聲,讓他們有傾訴地、發泄口。學校心理咨詢室專門與高校合作,引進沙盤游戲項目,運用沙盤游戲來糾正“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效果顯著。(2)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自我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組織學有所長的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社團活動,讓這些學生能夠盡情展示自己,發現認同自己的才能和價值,對學校發自內心的熱愛,有歸屬感。如校園話劇活動在指導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成長迅速,人數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在它已遍布學校各個班級,做到班班有話劇,年年有匯演。每年的話劇匯演季,對孩子們來講就是一場盛宴,大家以班級為單位,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或改編課本劇或創作劇本。班級成立話劇表演小組,大家紛紛出謀劃策,踴躍參與嘗試各種角色,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最后在夢想劇場進行匯報演出,積極性極高。學校的話劇社也獲得了市十佳社團的稱號。(3)施行德育導師制,人人德育,德育人人。以班主任為單位組織班級任課老師,人人都是德育導師,每人認領2-3名“問題學生”定期談話交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鼓勵督促他們進行轉變。
3學校積極牽手社區,構建由社區、居委會、派出所組成的初中生教育責任共同體,加強社區管理,凈化社區環境,為孩子的成長構建一個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1)學校與轄區派出所結成共建單位,聘請轄區民警擔任學校法治副校長,定期舉辦法治教育講座,強化對“問題學生”的法治教育,讓他們知法、守法,在心里面建立起一道法制安全底線。(2)加強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取締不健康的游戲娛樂場所,凈化社區環境,構建學習型社區,提高居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3)通過與社區、派出所的定期工作例會進行協調磋商,切實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系,定點走訪,難點突破,及時通報學校重要工作情況及學生在校情況,明確各自承擔的任務,形成教育合力,共建責任共同體。
學校始終是“問題學生”轉變的主陣地,我們這些德育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一定要抱有“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鍥而不舍,就一定能夠讓我們的“問題學生”徹底轉變過來,成為一個合格、優秀的中學生。
參考文獻:
[1]陳世鵬.中職學校“問題學生”教育管理小議[J].文教資料,2019(21),176-177.
[2]郭烈萍.育人育心潤物無聲[J].文學教育, 2019(2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