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陽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傳播有利于樹立我國優秀的國際形象,同時和漢語國際教育行業的發展存在互相作用。鑒于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圍繞著漢語國際教育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內容選擇展開論述,供相關人士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中華文化;作用;內容選擇
引言
文化在國家綜合實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哪個國家與民族都在全力以赴地向世界推廣文化與理念,基于這種背景下,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腳步已經刻不容緩,漢語國際教育一定要在這方面擔負起重任。針對有關教學來說,文化的作用越發薄弱,怎樣對其內容進行合理選擇,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對此,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對漢語國際教育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內容選擇進行探討,供以借鑒。
1漢語國際教育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來看,通過文化傳播能夠激發二語學習者的求知欲望。比如英國著名的東方學家威廉·瓊斯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只因他在牛津大學閱讀了中國文獻的譯本以后,才將目光放在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上面。對《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進行深入分析以后發現:61%的海外民眾很愿意學習中國文化,59%的海外民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吸引他們來華旅游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漢語學習者不單單想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以及技能,而且還想進一步探究中國文化蘊藏的精髓之處。
站在社會語言學的立場來講,文化傳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熟練掌握中國的語言文字,以此來促進其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就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論”而言,其想要闡述的觀點是: “二語”習得的成敗與以下兩個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第一,所學語言的文化之間距離遠近;第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環境是否良好。眾所周知,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記載著該民族文化的語言特征與使用方法,倘若二語習得者可以對中華文化有一個整體上的認知,那么將對其漢語學習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2漢語國際教育下文化傳播的內容選擇
縱觀歷史長河可以發現,中華文化隱藏著很多精髓之處,但其中也有很多不適合被傳播的內容,所以在實際傳播期間,應當主動思考怎樣對其進行科學選擇。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選擇漢語國際教育下文化傳播的內容:
2.1所選內容應當具有代表性
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當今中國社會并存著以下幾種文化形態:第一,社會主義文化;第二,傳統文化;第三,后革命主義文化亦或是消費主義文化。從以上這幾個文化形態中可以看到,社會主義文化當中核心價值理念是主導,其主要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針對消費主義來說,其盡管流行于當代,然而提供的卻是一種子虛烏有的滿足,該文化經過二次大戰以后,開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根發芽,并隨著全球化影響進入到中國,和傳統中國文化思想背道而馳,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盡可能傳播對今天乃至全球都值得世界參考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2.2所選內容要與受眾需求相吻合
對《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年—2017》進行深入分析以后發現:國人認為以下幾種元素應當位居我國中國文化的前三名:第一,飲食 (64%);第二,中醫(62%);第三,孔子、儒家思想(62%);而海外認為以下幾種元素應當位居我國中國文化的前三名:第一,飲食(52%);第二,中醫(47%);第三,武術(44%)。顯而易見的是,在中國文化代表元素選擇方面,我國公民的認知和海外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文化傳播中需要轉變“以我為主”的思想理念,并在此基礎上主動思考怎樣將中國文化中蘊藏的精髓之處與接受者的需求密切聯系起來進行文化傳播。
2.3所選內容應當倡導人類共同享有的精神特性
舉例說明:中華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諧理念要比西方文化所提倡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更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諧世界”這一理念更符合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需求,在實際傳統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凸顯此類內容,容易產生共鳴,繼而得到各國的認可。反之,很容易增加沖突事件發生的概率,如201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一起聯手共同抵制芝大孔院,除了其指控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等級理念和西方所提倡的平權理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結語
綜上所述,和語言層面的技能學習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文化傳播更重視思想上的耳濡目染,在其內容選擇上,傳播人員的認知起關鍵作用,所選內容應當充分彰顯出我國的優秀歷史以及傳統文化,以便可以兼顧其傳播的適宜性。
參考文獻
[1]韓雅琪.漢語國際教育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內容選擇[J].文教資料,2019(02):67-68.
[2]張凌菡.淺析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中華文化傳播[J].納稅,2017(18):170.
[3]曲鳳榮,張衡.漢語國際教育視域下中華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3):58-59.
[4]石霖.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J].沈陽干部學刊,2014,16(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