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木寧日
摘要:在地理教學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標的要求,這是新時期“以生為本”的理念體現,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指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地理;現狀分析;教學策略
初中生剛剛開始接觸地理知識,對于很多東西還不夠了解,單靠一些乏味的文字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枯燥乏味感,作為教師要善于使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地理知識活起來,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一、現狀分析。
1.學生方面。
由于地理知識相對來說較為枯燥,很多知識點都是固定不變的,不像數學那樣靈活,方式有很多。地理知識就是,赤道有多長,他就是多長,他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這就需要學生花費時間去記憶,教師只能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由于地理知識的這一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很淺,可能感受不到地理這一學科的魅力。所以在學習上可能沒有產生太大的興趣。
2.教師方面。
部分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過分強調了知識方面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和情感變化。也就是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創新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思想的影響,為了趕教學進度,甚至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學生可能在課堂上很難達到較好的知識接受效果,而教師在講臺上講的口干舌燥,學生卻并沒有獲得多少的知識。
3.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的教材,我們可以看到,任務要求量較大,每節課的知識點也很多,相對來說也比較瑣碎,對學生記憶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具體教學策略。
要想讓每節課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教師就要注重教學方式的恰當運用。一節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新知識的講解,學生鞏固練習,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闡述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實效性。
1.新知識的講解。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關于新知識的講解,在講解之前,教師需要清楚的掌握大綱要求學生所掌握的內容,然后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實例或者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讓學生自主對新知識進行探究,打開學生思維的門閥,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發現、聯系、思考、研究,從而一步步的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聯系實際或者是學習過的知識,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或者是,教師可以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具體的問題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這樣一來,避免了學生的盲目性,也幫助學生梳理了教材的脈絡,清楚教材內容中的重點。
(2)適當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活動。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形成不同的合作小組。在課堂上當講到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時,發現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的難度較大,這時候就要適當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讓各個小組在沒有教師思維的約束下,放飛思維,盡情的探究,各抒己見,產生思維的碰撞,這樣不僅僅有利于調動課堂的氣氛,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去,有效提高課堂實效性。
2.學生鞏固練習。
由于地理知識較為瑣碎,知識點也比較多,所以學生在鞏固復習的時候可能會漏掉重點內容,或者是不知道從何下手。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練習機制。教師可以提前結合所講課程內容編出一套問卷,題量不需要大,但知識點一定要包含在里面。問題不需要多難,但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一定要充分利用到。在每節課的正式講解完成后,預留一定的時間,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讓學生知道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能會出什么題型,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的題型,讓學生心中有個清楚的眉目,明白這節課應該怎么去掌握去鞏固。
3.學生素養的培養。
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我學習的素養,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學習來說也不例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日抽出十到二十分鐘對地理知識進行記憶。必須要堅持,堅持一個周之后,學生就會形成一個習慣,每天到某個時間點就會自發的去進行知識的記憶鞏固。
另外,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一節課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己對教材內容做一個熟悉,然后畫出這節課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說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極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結來說,初中地理的知識相對較為繁多,知識也比較瑣碎,不僅僅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精力,更需要學生在課下下足功夫,這就需要教師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發性的進行學習。初中地理的知識相對來說較為枯燥,可能在創新方面難度較大。
參考文獻:
【1】郭寶軍,《淺析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育》,學術期刊《中國教育》2017年9月
【2】張哲,《地理教師說題評價的基本思路及原則》,學術期刊《中學教育》2017年6月
【3】劉江偉,《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實效性》,學術期刊《中學教育》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