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進入小學中高段教學,作文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語言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必須要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良好匹配,既要讓學生學好知識,同時也要誘導學生一步步地發現問題,從而向更高的目標不斷攀登。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小學語文中高段作文教學方法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段作文;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低段作文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利用一些簡單的表達方法表達觀點與情感,而進入中高段教學,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從而讓學生寫出貼合中心思想。因此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呈現一堂精彩的作文課。那么我將針對小學語文中高段作文教學,淺談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中高段學生來說,有著更高的學習要求。比如,在寫景類文章的教學中,不再是抽象的對景色進行描寫,而是要更加著眼于細節,表達出景色的精氣神。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于是在寫景的文章類訓練中,教師不再要求學生對腦海中的景象進行想象,而是利用多媒體系統直接地向學生展現出這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從而將景色中的細節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有一種見字如見景的感覺。比如在描寫日出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組連貫的圖片將整個日出的情景表現出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太陽的變化,注重光與影的結合,同時要觀察周圍景色的變化,學會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主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加注重細節的觀察,養成了良好的細節描寫習慣,這對于學生今后的作文寫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細節的把控,進行更好的寫作練習。
二、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
在中高段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寫出來的文章在結構上更加嚴謹,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手段來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就以美麗的校園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主要引導學生利用文字將校園的美景表現出來。但是在實際練習中,很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十分凌亂,時而寫東邊的景色,時而寫西邊的景色,讓讀者完全感受不到校園的美麗。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重寫作的順序,比如可以按照地點轉移,移步換景,將校園的各個景色進行更好的切換,讓讀者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賞這些風景。再比如,也可以按照特定的地理順序,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對景色進行整體性把握,從而讓讀者在讀完文章之后,在腦海中可以形成更直觀的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傳授重要的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的傳授也是中高段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必然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好這些技巧,在寫作中進行有效的運用,提升作文的精氣神。首先,要引導學生確定文章的結構,比如,學生可以根據寫作的題材,確定文章是用總分結構還是總分總的結構,從而讓文章更加具有整體性,并且讓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確,讓文章更加具有深度。其次,要引導學生注重寫作手法,比如在刻畫一個事物的時候,要注重細節描寫,能夠將事物的特點表現出來。于是還有正面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從而將事物的特點更鮮明地表達出來。最后,還有情感表達的方式,學生在寫作時要注重與讀者產生思想層次的共鳴,從而更好地表達文章的情感,突出文章的中心。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重要的寫作技巧,能夠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注重課后的積極引導
在小學語文中高段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還要注重課后的積極引導,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和更好的溝通交流。比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寫周記的好習慣,在周末可以通過周記來將這一周發生的事情進行記錄。同時周記涉及更多的層面,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分析主次關系,從而在寫作中更好地拿捏。并且在周記練習中,學生往往會選擇一兩件印象深刻的事件進行討論,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寫作思維,引導學生表達情感與觀點,而在學生完成周記寫作之后,教師要進行認真批閱,知道學生近期發生了什么,又有怎樣的疑問,從而在課后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又可以以文章與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注重課后的積極引導,保障了課后的練習強度,同時也構建了融洽的師生關系。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中高段作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教師必須要針對教學方法展開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以這樣的教學目標來落實教學研究,選擇更加具有科學性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霞.讀書好 多讀書 讀好書: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初探[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C],2005.
[2]譚文國,余興蓮,譚文鳳.談談開展讀書活動[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