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內國學熱日益升溫,國學傳播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本篇文章以劉夢溪先生對國學的概念入手,結合新時代中華文化傳播語境,為國學的傳播提出立足生活、與時俱進的要求,為國學接續時代力量。
◆關鍵詞:國學;文化傳播;文化自信
在建設當代中國新型文化的過程中,國學傳播應如何承擔起其歷史使命,在教育和傳承中成為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強心針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關鍵問題。結合劉夢溪先生“國學是六藝之學”的觀點,筆者試從時代精神入手,為國學接續力量。
一、劉夢溪的“國學”概念
在《論國學》一書中,劉夢溪先生系統探討了“國學”一詞的詞源發展與演變。“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漢書》等皆有出現。值得一提的是,晚清以前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國學,即與“西學”相對應而產生的概念,是梁啟超在《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明確提出的。在劉夢溪看來,梁啟超所提的國學就是中國的傳統學問,其內涵外延并未具體,只是晚清知識分子面對域外文化的沖擊時,檢討自己的文化傳統所使用的語詞而已。真正給國學下定義的第一人當是胡適,他在《國學季刊》的發刊詞提出“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但是由于國故概念的內涵過寬,包含了古代的社會制度、人物、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禮儀等等,難以把握。因此胡適對于國學的定義并未被學術界采納。接下來,劉夢溪在書中總結了時下國學一詞的概念,指出當代中國學術界一般定義“國學”為中國的固有學術,包括儒、釋、道等傳統學問。最后,劉夢溪從馬一浮“國學本無源,因它而起”的觀點出發,結合章太炎對于國學的見解,提出自己對于國學研究范圍的看法。關于“國學”的定義,他認為國學應該以經學和小學為主干,認同馬一浮所講國學是“六藝之學”:《詩》《書》《禮》《樂》《易》《春秋》,還包括“小學”:訓詁學、音韻學和文字學。
劉夢溪所建構的“國學”概念核心在于經學和小學,是一種和文史哲各科都不重復的學問形態,以此試圖拉近與國民的聯系。“六經”是中國學問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立身修德之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國學值得利用經學文本為載體引入課堂教育中,使“六經”的精神義理,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而非流于形式,在國學熱中慢慢變質。
二、國學需立足生活
劉夢溪談國學將其歸納為六藝之學,是否恰當,值得商榷。國學不僅存在于先秦典籍中,也蘊含在日常生活的行為里。將國學視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固然是好,但一定程度上就會加大普通百姓與國學的距離。長此以往,國學必定束之高閣,只有專業人士才會了解。所以,國學最終必定要立足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些農村地區,許多人不懂得四書五經,卻將宗祠文化爛熟于心。每一個人都遵循宗祠禮節,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大道理是必須外化于行才能千古流傳,正如《論語》中孔子所講的道理也需要夫子的言傳身教,化作日常行為,才能更加親切近人。
有人會說,日常生活的禮節屬于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而非國學。但其實國學與傳統文化之間,向來沒有明確的分割線。劉夢溪認為所謂傳統文化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他將傳統文化視為文化形態,而國學則是學問形態,不應混淆。實際上,無論是六藝還是日常生活的傳統禮節,他們都是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形態,在流傳過程中為世人建構起對于國學的認知。傳統文化很難與國學劃清界限。當我們在推廣國學時,它便需要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載體,以一種溫情脈脈的方式向中國學術致敬。
三、國學需與時俱進
有些人因為“國學是六藝之學”一句便將國學簡單“儒化”,即把國學片面歸結為儒家思想,但把國學等同于儒學是不可取的。劉夢溪自己也說“‘六藝’不光是儒學的源頭,道家的源頭可以直接追溯到《易經》”。因此,當國學與六經聯系在一起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它具有新的時代精神,在更高層次上的對民族文化價值進行開掘,提高認同感。如果說近代“國學”的產生是面對西方文化沖擊的“防御”,當今“國學”的推崇則是在中西方文化共生的背景下的“自主”。這種自主必定扎根于時代。
21世紀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媒介多樣化,傳播速度化。國學必須活在當下,與時俱進。當我們在暢談國學之道,與孔孟對話時,不應該忽視晚清以后在中西對話中不斷掙扎前進的中國文化,也不應該忽視其對促進現代化的作用。在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針對國學的建構與傳播,我們即要從學術的角度探討國學與現代化的關系,更應該從國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在“六經”中挖掘財富,從現實的文化建設和社會需求出發,從文化的民族性認識國學的價值,從文化的建設性衡量發掘國學資源,從全球化的發展戰略高度,審視國學,揚棄國學,使國學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服務。
弘揚傳統,就應該包括反傳統,在“文化互鑒”的意識下,有鑒別地承傳創新,反對復古守舊,避免“國學”意識形態化、政治化。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需要有反傳統的聲音,讓我們保持可貴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判的意識。這也是文化傳播中一種可貴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精神。
以六藝之學入手,走近國學;立足于日常生活,對話國學;與時代同頻共振,弘揚國學。這樣一來,國學必定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和中華文化傳播載體的關鍵一環,必定成為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楊天石,王俊義,陳平原.以學術向傳統溫情致敬[J].社會科學論壇,2017(08):123-142.
[2]劉雅.劉夢溪:國學、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辨析[N].文藝報,2018-12-14(006).
[3]李凡,劉夢溪.國學是通儒之學——劉夢溪先生訪談錄[J].天中學刊,2016,31(04):1-7.
作者簡介
周丹(1998.02—),女,廣東汕頭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學勷勤創新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