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英英
◆摘 要:聲樂演唱是世界上眾多民族和族群表達情感,傳遞文化信息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拋開藝術的視角來看待民間眾多的歌唱現(xiàn)象,則不難發(fā)現(xiàn):聲樂演唱就是建立在族群文化與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并用語言與音樂相融合的觀念,向“他者”表達、傳遞出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既然聲樂演唱所傳達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涉及到民族文化,甚至是族群文化,均涵蓋在民族文化的體系和范疇中,我們在研究聲樂演唱過程中,主位于客位的思維轉化時,必然要與具體的“作品”所要表達,甚至是該“作品”所屬的文化體系相一致。在該“作品”被演唱的過程中,其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也與該“作品”的演唱者和受眾群體文化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念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
一、聲樂演唱與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互融性聯(lián)系
聲樂演唱,顧名思義,就是歌唱者本人,運用自身發(fā)聲器官(包括嗓子、喉嚨、口腔、胸腔、鼻腔等)表達“作品”所負載的文化內(nèi)涵。且包含著“演”與“唱”兩種不同功能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其中,“演”的功能是歌唱者通過自己的對作品的表達,從視覺審美的角度向受眾群體傳達該“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唱”而言,在整個聲樂演唱的過程中,起到了輔助和補充的作用。“唱”是聲樂演唱過程中的主體。在歌唱者理解了聲樂演唱過程中“演”與“唱”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后,聲樂演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xiàn)模式,自然要與該“作品”所涉及到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產(chǎn)生必然的聯(lián)系。
二、演唱者的主位思維在演唱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云南民歌《趕馬調》是云南漢族的一部音樂題材的民間長詩,描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云南馬幫趕馬人辛酸而又悲慘的真實生活。一個年輕的莊稼漢為結婚債務所迫,不得不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十個伙伴到遙遠的番邦趕馬走廠的整個生活歷程的音樂化描述。《趕馬調》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彌渡一帶流傳的版本中,一般都包含著十三個部分,具體情況如下:《除夕話別》《籌辦行裝》《初趕茶街》《走老銀廠》《幺弟之死》等。在這一部流傳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彌渡一帶的《趕馬調》,歌唱者針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要達到上文所說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除了自身應具備一定的聲樂演唱技能水平外,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演唱者,更為重要的則是對該“作品”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在此過程中,作為一個歌唱者,如果還具備該“作品”所表達的生活體驗,則會更為完美。那么,該如何全方位把握“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呢?除了結合該“作品”傳承、傳播概況的分析研究外,還要分析“作品”不同唱段,不同樂段,不同樂章之間,從文學的研究視角來分析唱詞的平仄關系,押韻規(guī)律,梳理出民間歌曲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的族群內(nèi)部代代相傳;同時還能夠在共時性的時空中,隨著文化傳播的各種途徑,對“他”族群進行該“作品”的文化傳播。二這些僅僅是從“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的一些內(nèi)容。同時,一個代代相傳的作品還必然會在被演唱的過程中,揭示出其中所潛在的內(nèi)涵。
從聲樂演唱的美學視角來看待每一為歌唱者的歌唱過程,我們都會有一個基本的音樂審美標準,即一段優(yōu)美的唱腔,必然會傾注著歌唱者飽滿的歌唱熱情,而歌唱熱情又與其自身對該“作品”的分析研究密不可分,當然了,具備一定的演唱技能水平也是必須的。
三、受眾群體的文化審美標準制約著“作品”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
對于聲樂演唱而言,一個成功的音樂實踐活動,除了歌唱者飽含深情的歌唱外,我們還需要分析和研究的一個問題是,我的歌唱給“誰”聽。在古代歷史上經(jīng)典的“對牛彈琴”,就說明了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jù)這一原則,我們的聲樂演唱,落實到具體的歌唱者本人而言,我歌唱的服務對象是誰,這些受眾群體都具有什么樣的基本情況。我對具體聲樂作品的歌唱,其實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一點,到底能不能在這一群受眾群體當中產(chǎn)生共鳴,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歌唱者與受眾群體這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緊密,在歌唱者自身條件很完善的同時,作為廣大聽眾的受眾群體,對于具體的聲樂作品,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涵嗎,還是只要能夠進入特定的音樂活動場所即可。
當然了,不同的聲樂作品,需要受眾群體具備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和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這也是作為受眾群體的人們在具體的聲樂實踐活動過程中,與優(yōu)秀的歌唱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的必備條件。
四、結語
聲樂演唱是一個復雜的文化行為,在具體的演唱過程中,這主要是根據(jù)社會學、心理學這兩個方面開始著手,從而了解各項審美參數(shù);不僅僅如此,同時還滲透出作品本身負載的文學、史學、哲學以及人類學的文化信息。故,我們在面對看似簡單的聲樂演唱時,要考慮到如何把聲樂演唱的“技術”成功地轉化為“藝術”,則是我們眾多的歌唱者以及該領域的從業(yè)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只有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磨練,我們的聲樂演唱才有可能進入到,向受眾群體傳達和描述出一定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民俗學和倫理學的審美參數(shù);不僅僅如此,同時還滲透出作品本身負載的文學、史學、哲學以及人類學的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楊紅斌.煽情的趕馬調[J].民族音樂,2007,18(04):19-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