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
◆摘 要:美術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在素質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學校和教師要切實把美術教學重視起來,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發現美、記錄美、演繹美、創造美。本文以遼海版美術七年課程為主旨,對如何提高初中七年級美術教學質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七年級;美術;教學質量
一、七年級美術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
(一)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
教師應依照教育大綱的內容對課堂內容進行拓展,形成系統化、多層次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綜合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如,教師可以將固有的教學模式改為小組合作模式、應用多媒體或課件的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引入彩繪或動畫進行美術教學,將課堂內容變成小故事或動畫多媒體的形式,從而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通過畫面增加生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美術的興趣,使學生了解美術學習的意義,從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的質量。
(二)注重美術教師隊伍建設
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美術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當前初中,尤其是農村地區初中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應加大美術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導高校美術專業畢業生到農村、偏遠地區初中就業,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同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考核力度,提高準入門檻,確保初中美術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使一批具有理想信念、高素質的人才從事初中美術教育,為培養高素質學生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三)靈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際情況中,中學生的控制能力和調節能力較差,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中對他們的學習目標及學習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目前階段,我國在不斷地強調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提升美術教育成果,應調整初中課程結構,增加美術課程的課時,為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提供時間保障。
(四)加強美術作品欣賞,陶冶學生情操
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不同,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在美術教學中并不適用,無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如果學生對于藝術作品和自然的欣賞只有統一的理解,那就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泯滅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審美情趣。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美術教師需要加強對美術作品的賞析,學生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進一步提升其鑒賞能力。特別是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分辨能力還不強,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是美術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要通過欣賞課向學生展示真正優秀與健康的藝術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觀念的過程中,美術教師應該遵循審美規律,通過比較、討論、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讓學生在思考、鑒別、判斷和體驗中主動感悟與認知。
(五)開展多媒體環境下的美術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發展,教師在堅持“手段要新,方法要活”的原則下,根據教學的要求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開展教學。另外,要將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先進技術運用于教學中,這對于美術教學大有裨益。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形并茂的優勢,可以在課堂中緊湊有序地展示更多的圖片或動畫以輔助美術教學,這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多媒體環境下的美術教學的展示內容更豐富,在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同時,更容易實現教學目標。
二、美術作業展對七年級教學質量提高的影響
(一)美術作業展在七年級美術教學中的地位
美術課堂作業的質量是檢驗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展示學生美術的作業,是教師對學生專業學習的一種肯定和贊揚,也是賞識教育的另一種方式。這種賞識可以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愛的體現。這為增進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構筑了平臺,為進一步地開展有效的美術教學堅定了基礎。
(二)美術作業展能夠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為七年級學生的心智發展提供了積極良好的環境
校園環境文化影響學生的心理平衡,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尤其對于正處在兒童向少年過渡階段,心智發展尚未完全,心理變化又較不穩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更是需要一個充斥著積極健康精神文化的校園環境來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美術作業展是豐富學校的一種精神文化,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將美術的美育作用由課內延生到了課外。學生在創作美術作品時,畫面中蘊含著其特有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其中具備了可供審美的豐富內涵,也具備了引發美好情感的內質。當學生在對他人作品進行欣賞時,能夠調動起自身的愉悅情感,從而通過作品的欣賞和評論,豐富其內心世界。畫面中透露出來的美,還可以把學生創造美的世界和美化自身的人格心理調動起來,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課外“第二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展示學生的美術作業不是一個階段課程的結束,而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比較、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場所,是一種良好的第二課堂的組織形式,它具有以“展”代“教”的作用,是美術欣賞課現場教學,是課堂教學難以取代的。學生在欣賞探討的同時,就是對課堂知識的溫習,是所學知識的二次鞏固。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主動將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自發地對所展出的作品進行優缺點的概括和總結,并能主動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這樣的方式取長補短,學生學得開心,教師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得到意外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教育教學方面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陳宏峻.初中美術課堂的生活化——民間美術資源在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06).
[2]沈瑩瑩.合理組織教學反思促進初中美術教學——以七年級美術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8,(9):126.
[3]韋燕燕.淺析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J].學周刊,2019,(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