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澤
◆摘 要:本文通過我們對“評價”的了解有多少,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需求了解有多少,從“激情課堂”的角度出發,我們該如何改進評價,等方面闡述如何從評價這個角度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
◆關鍵詞:教學評價;“激情課堂”;教學
如何“讓學生做最好的‘我’”,渠道有很多,本文從“評價”這個角度來展開。
一、試問——我們對“評價”的了解有多少?
1.關于“評價”的界說
關于“評價”,在教育學術界有各種說法,著名教育研究專家、華師大教授鄭金洲在其主編的《課改新發現》叢書中對“評價”一詞是這樣進行界說的:“對學生的評價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現代教育評價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術,對學生個體成長發展情況進行判斷的活動。它包括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既有學業情況的評價,也有非學業方面的評價;既包括學生智力因素的評價,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既包括學生發展結果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等等”。依照這個界說,我們關注到,評價的面是全方位的,但核心目標卻是聚焦的,那就是注重學生發展,而并非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對”與“錯”的評價。
2.“激情”與“評價”的涉及領域及內在關系
激情是什么?從字面上來講是一種強烈激動的情感。往深處去挖掘,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但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種情感表現,或者說是一種情感流露,都屬于情感領域。就學生而言,要將他們的情感激發、激活,教師的評價方法的適當、評價內容的貼切、評價情緒的正確傳遞,都是相當重要的。“評價”有別于其它方面的,就是它的表現形式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直接觸及被評價者的情感領域,不管是好的評價還是不好的評價,它都會對被評價者的情感變化、情緒波動以及情感目標的形成產生一定作用和影響。這個作用和影響可能是正面的、積極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的,關鍵看“評價”的方法和手段。而“激情”的源發地也在情感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評價”的觸及領域與“激情”的源發領域不僅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而且兩者之間也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
二、再問——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需求了解有多少?
既然“評價”是我們的日常行為,那么對于它的作用和功能在現實教學工作中的體現程度,學生對于它的認識和感受程度,我們了解有多少?我校數學教研組以七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12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3份,回收率為85.8%。據此我們感到所得到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評價的需求、評價的方式、評價的內容以及評價用語四個方面,調查結論如下:
■學生很在意老師的評價。
這個選項的比例很高,近8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很在意”。
■學生習慣于等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評價的意識不強。
在老師評、同伴評、自我評三項選擇中,學生更在意他人的評價。
■在作業的評價方式中,學生很愿意得到老師的評語,更喜歡“對錯+等第+評語”這樣的評價方式。
■學生更喜歡“表揚并提出更高希望”的表揚方式,在受表揚的學生愿意讓家長了解自己的成績,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與表揚。
■學生希望老師批評自己時能含蓄些,不在公共場合批評自己,不希望老師把自己的不良行為告訴家長。
■學生希望教師不僅重視學業上的評價,還要關注他們興趣、特長上的評價;學生希望教師關注他們自身的變化趨勢,而不是與他人作對比,教師評價的同時,給與即時的指點、分析。
三、追問——從“激情課堂”的角度出發,我們該如何改進評價?
如何改進我們目前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嘗試或創新的評價策略,這應該是我們推進“激情課堂”課題研究的著眼點之一。這里通過案例來加以說明。
5月8日,有幸聽了一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數學課,暫且不說老師對重點的把握和對難點的突破,也不說她清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段的處理,單就課堂教學評價這一方面想展開說一說,可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我在聽課中專門就葉老師本節課問題式提問作了一個統計,大約有18次,其中大部分的評價是我們經常在自己課堂上慣用的,如:“很好”、“非常好”、“不錯”等,但有3次的評價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師安排學生討論是否有等角對等邊,并作巡視。“有些同學在討論時已開始學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注意不需長篇,只要找出關鍵點就行”。
——某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跑題。老師委婉提示:“請看投影上的要求,相信你能正確回答”。
——某個學生總結出我們可以通過做角平分線或者做高來解決問題,但是不能取中點來解決問題。因為做角平分線或者做高都是利用角、角、邊。老師很驚喜,“你不但能用兩種方法,還能夠找出規律,說明你平時很注意思考,而且也注意積累運用,希望保持下去”。
常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句話有點言過其實,太過絕對,值得商榷。從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角度來說,并非所有忠言都是逆耳,也不是逆耳的就是忠言。比如,語氣親切、實在中肯的評價是教師的忠言,對學生來說不僅不逆耳,而且還能產生情感振動;再比如有時教師的嚴厲批評雖然出于為學生好,主觀說起來是忠言,但很多時候學生無法接受這樣的批評方式,難以產生教育效果,其所謂的忠言屬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綜上所述,通過“評價”讓學生形成只要努力,“我”可以“做最好的‘我’”的潛意識,學生內心迸發的將是一種巨大的激情和能量,這種激情和能量是打造“激情課堂”的精髓和核心,這才是本文標題所要闡述的真正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