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菊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和發展,對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愈發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具有非常中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治和其他學科相比較來說,道德與法治更加重視學生道德行為、思想價值觀念和法治教育等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對學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最基本的教學觀念,教師也要不斷創新和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小學
眾所周知,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論是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抓起,小學生處于懵懵懂懂對于任何事物都是好奇的階段,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現狀
1.1 家長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夠重視
現階段,大多數家長主要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上,對于其他學科家長的重視程度不高,其中就包括道德與法治學科。大多數家長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識是少之又少,認為這個學科不重要,學生隨便學習學習就可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家長的幫助。家長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這種想法不但會影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還會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家長在學生接受教育階段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最開始的老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配合學校對學生普及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做到家校合一,這種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學生也會越來越重視道德與法治。近幾年,對道德與法治已經加大宣傳力度,但是很多家長對于道德與法治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中,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認識薄弱,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1.2 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對教師有很深的影響?,F階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還是習慣性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形式單一抽象,教學方式方法不夠靈活。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教育教學目標不清晰、教育教學活動脫離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特征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學生的視野也在不斷的開闊,當今社會的學生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小學生處于懵懵懂懂階段,對待一事物都充滿好其的心理,學生不喜歡成為學習的機器、也不喜歡被動的接受知識。但是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夠理解,教師還是課堂的主體和領導者,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這嚴重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2 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2.1 教師設計合理的學案,幫助學生自主預習
學校教育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培養學生個人素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很高的重要性由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熱愛玩耍,自制能力較差,但是小學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課前預習,教師在備課環節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合理有效的設計導學案,給學生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是小組合作中完成預習,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的《我們的班規我們訂》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讓學生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有學校的規則,班級有班級的規則。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對于知識點有更好的認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閱讀《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讓學生回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文明的現象和不遵守規則的例子。這樣通過預留作業的形式,在學生的腦海中可以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教師也可以采用主題班會的形式,依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利用規章制度約束自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 優化教學形式,滲透學習習慣
素質教育觀念重點強調的內容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自制能力和自覺意識較差,要求教師要不斷創新將教學模式,使教育教學過程得到優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教材內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勇于發現問題的習慣。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探討、分享的習慣,這種教學形式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講解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公共秩序,如,“排隊去公廁、超市排隊結賬,坐公交車遵守先下后上的規則”等,幫助學生樹立在公共場所要有秩序的觀念,同時也要讓學生有秩序才能夠更加安全、更加文明等。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不懂公共秩序造成嚴重事故的事件,通過觀看視頻對學生進行提問,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說一說都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公共秩序”等,讓學生進行小組溝通交流,依據多媒體課件中的事件讓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進而發表自己觀點,別的小組成員在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要仔細聆聽對于不全面的信息,要及時給出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和仔細聆聽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今后的學習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發展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環境在學生學習階段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到學校學習,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教給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家庭的重要作用,學校要與家庭積極合作,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教育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如,微信群與家長進行交流,及時分享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有需要家長出面的教學實踐,教師要提前和家長溝通交流,家長可以盡早安排時間及時也可以設計一些親子活動?,F階段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小王子或是小公主,從小嬌生慣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他人,集體主義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行為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改掉這些不足,還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在家校合作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努力挖掘教學資源,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劉芬.依托《道德與法治》,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人生十六七,2018(02).
[2] 陳笑容.依托道德與法治,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4).
[3] 王和勇,王晶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西部素質教育,2019(05).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麻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