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新時期背景下,以家庭為中心的全新護理理念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父母參與式護理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其中,家庭參與式護理這種模式對傳統新生兒護理模式進行了創新,要求新生兒父母和醫護工作人員同時在新生兒住院護理中參加,以保證新生兒父母能夠在新生兒出院之前對有關新生兒家庭護理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保證新生兒出院以后能夠接受優質家庭護理,確保新生兒發育正常,降低出院后的再次入院概率,提高家屬的滿意程度。為進一步探討在新生兒病房優質護理中家庭參與式護理的應用效果,將我院新生兒病房中的5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新生兒;優質護理;家庭參與式護理;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新生兒病房中的5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成觀察組(n=25)和對照組(n=25)。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最大日齡36d,最小日齡20d,平均日齡(30.34±3.21)d;其中,早產兒腦病3例,新生兒敗血癥10例,慢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10例,早產兒生活能力低下2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最大日齡35d,最小日齡21d,平均日齡(30.22±3.25)d。其中,早產兒腦病5例,新生兒敗血癥14例,慢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15例,早產兒生活能力低下1例。納入依據:①第一胎;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依據:①先天性心臟病;②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③父母精神障礙。2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式,新生兒在住院期間,護理工作交由護士負責,家長僅在規定時間到醫院探視新生兒,只能通過視頻系統觀察新生兒。在出院的時候,責任護士要對家長進行指導,使其能夠掌握新生兒出院以后的家庭護理技巧。
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新生兒在出院之前1周,要向家長講解家庭參與式護理的主要內容,同時闡述有關新生兒病房的規章制度,在獲取家屬同意的基礎上簽字。②培訓家庭參與式護理家長。應安排臨床經驗豐富且具備較強溝通能力,精通專科理論知識的臨床醫師以及年資較高的主管護師負責開展培訓指導工作,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借助視頻播放、操作示范亦或是課堂講座的方式,開展有關新生兒護理知識的培訓工作,培訓的重點要放在新生兒的喂養、基礎護理、危重疾病識別、窒息復蘇急救、手衛生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和出院以后的隨訪內容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參與培訓家屬的人數應控制在4~6人之間,且培訓的時間控制在1.5h。在培訓期間,講師應采用講解和示范操作同步開展的方式,并在完成講解以后對家長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積極開展操作練習,并對操作不正確的地方進行糾正。在此基礎上,要結合課程內容為家長設置調查問卷,并對其知識掌握的效果進行深入了解,以保證培訓效果滿足預期的要求。③實施方法。積極開設母嬰同室房間,并在室內配置遠紅外線輻射搶救治療臺、洗手池、消毒隔離設備、嬰兒床、嬰兒洗澡間、新生兒家屬休息區域與急救設備。新生兒家長要根據規定時間到院,在進入病房之前需要更衣和換鞋,佩戴口罩與帽子,清洗雙手。對父母提出要求,在母嬰同室病房當中,陪伴新生兒的時間不能低于4h,接受醫護工作人員指導,獨自進行新生兒的喂養、沐浴、撫摸、皮膚護理與瘺口護理等基本生活護理與康復干預,對新生兒異常的表現加以觀察,并能夠采取急救措施及時處理。
1.3評價指標
對出院前2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比較分析,以及比較出院1個月后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科室健康教育員使用問卷評價了新生兒家長出院前掌握護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情況,護理基礎知識和技能評分均為50分,總分為100分,如果兩項總分超過80分就說明合格。在家屬滿意度方面運用醫院自制護理工作家屬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100分,分數超過90分則為十分滿意,分數在75~90分為滿意,分數低于75分為不滿意。在新生兒出院1個月后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調查家屬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以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出院前2組新生兒家長進一步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進行對比
觀察組家長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評分與技能評分的掌握均比對照組優秀,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1。
2.2 2組新生兒出院1個月后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出院1個月后家長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家庭參與式護理的優勢體現以下幾個方面:①優化家長新生兒家庭護理效果。大部分父母都是第一胎,所以育兒經驗十分匱乏,新生兒的住院時間較長,在住院治療期間能夠接受規范與專業的護理,但出院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家庭護理,很容易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所以,家長有必要進一步掌握新生兒的護理知識與技能,與新生兒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存在緊密聯系。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經過醫護工作人員對專業知識與護理技能的培訓,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②提升新生兒家屬滿意度。在我國,大部分新生兒監護病房家長都需要被隔離在病室之外,探視受到限制。通過家庭參與式護理工作的開展,使其掌握正確的育兒方式,與新生兒出院以后的家庭護理需求相適應。另外,護患的互動性也明顯增強,使得新生兒家屬對醫護工作人員更了解,緩解了家長無法陪護所產生的焦慮感。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1個月后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式護理這一全新護理模式,重視醫患關系平等,給予新生兒家庭尊重,促進了護患的互動,是現代生物-生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方向。貫徹落實家庭參與式護理,能夠使新生兒的專業護理服務延伸到家庭內部,使新生兒及家屬能夠更加滿足專業護理需求,且新生兒出院后也能夠獲得較專業的護理,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將護理學科專業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肖艾青,黃瑞文,張榕,等.家庭參與式護理在新生兒病房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