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摘 要:《綱要》中明確提出: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但幼兒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則知之甚少。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本身及其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幼兒園主題活動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應用不足;教師在制定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目標時存在單一性;選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內容時存在盲目性、組織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時缺乏整合性、教師在評價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成效時存在片面性、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過程中缺乏教育合力。
關鍵詞:傳統節日;體驗;生活;創新
一、構建傳統節日主題課程:從“無”到“有”力求全
為了豐富民間藝術教育的內容,我們挖掘節日資源,構建以傳統節日為主的主題活動。在主題框架下,我們盡可能多而全地將節日所包含的內容整理出來,以幼兒可接受的水平、方式進行活動的開展。如:春節大班組的親子民俗手工藝活動中,孩子們進行了“剪窗花”、“十二生肖”、“做春聯”、“做燈籠”等民俗活動。老師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讓孩子們有多種選擇機會,不同層次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材料。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制作出了形式多樣的作品。讓孩子真正實現“做中玩、玩中學、學中樂”的發展目標。
中班組的“親子民俗食品體驗”活動主要由“包餃子-煮餃子-喂餃子-吃餃子”等與餃子相關的一系列溫馨有愛的親子活動組成。在活動中,孩子們感受了與父母一起制作餃子的樂趣。由各班級幼兒爸爸們表演的搞笑舞蹈——《葫蘆娃》也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孩子們在活動中感知父母的關愛,學會孝順感恩自己的父母長輩。促進了親子之間的關系。
小班組的“迎新親子民俗服裝秀”活動中,小班的幼兒和家長進行了民俗服裝秀。大家在走秀與觀秀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服裝的魅力,了解了中國古代民族服裝的特點,感受了一次“穿越”。孩子們在活動中甜美的笑容展示出了他們心中的喜悅。川劇變臉表演,讓幼兒和家長再次深深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的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
通過一個輪回的實施,我們發現這樣的節日主題活動中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寬泛,延伸開去,包羅萬象。我們感覺到這樣挖掘下去,“豐富多彩”的結果就會成為“雜錦”,看似眼花繚亂卻說不出什么味道的拼盤。各個領域只要“沾邊”就求多求全,則忽略了對主次的辨析和選擇。這樣的節日主題活動讓老師們在具體實施中反而無所適從,不清楚哪是重點,對孩子來說更是一頭霧水。
二、調整傳統節日主題課程:從“全”到“精”力求優
當我們發現主題活動設計中的不足時,我們意識到對傳統文化應有科學的選擇、清晰的判別,哪些內容是真正適宜孩子的,是孩子發展所需要的。于是我們對原有的主題內容進行全面的梳理,以傳統節日的核心價值為重點,與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對所有的節日主題活動加以提煉、概括。如:在清明節中,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制定出適合孩子的三個活動計劃。由于小班段的孩子年齡較小,我們組織了孩子們進行植樹活動。在活動前,老師通過語言活動《清明節的由來》讓他們知道植樹活動也是清明節的風俗之一?;顒赢斕?,在家長的陪同下,孩子們種下自己小小的樹苗,細說自己的小小心愿。中班段教師們通過社會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讓孩子知道放風箏也是清明節的一種習俗。老師們組織了孩子們進行親子放風箏的活動。先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給風箏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在家長的帶領下放飛自己的心愿。大班段的孩子則是進行了掃墓活動?;顒忧白層變和ㄟ^觀看英雄事跡的短片,了解英雄的英勇事跡,激發幼兒對先烈的敬仰和愛戴之情,從而知道清明節也師祭奠革命英雄的風俗。雖然只是簡單的一束白菊花,一個簡單的鞠躬,卻可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從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是在實施后,我們又發現了問題,不同的老師在小中大班三個年齡段開展同一個節日的主題活動時,往往出現“炒冷飯”的現象,不同年齡段活動的形式、學習的內容上有重合。而且更令我們揪心的是,我們精心設計的活動,孩子們似乎興趣不高,尤其是一些知識性、社會性常識的介紹,常常是老師“一言堂”的多,很少能激起孩子們的共鳴。
由之又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傳統節日文化對于幼兒階段來說能學習的究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精選有價值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鍵“點”在哪里?我們老師應該明確每個傳統節日的核心意義,尋找恰當的“點”;分析“點”的內涵,尋找合適的展開線索;挖掘線索中的教育價值,確定活動目標與要求,設計活動方案。不管形式怎樣變化,只要把握住了這些精髓,也就找到了活動設計的靈魂,找到了傳承與創新的聯結?;谶@樣的認識,我們對傳統節日活動組織又一次進行了“改革”。
三、創新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從“優”到“新”重體驗
1.在體驗中實現共生。在課題研究的推進中,我們的
理念逐漸清晰,其中的關鍵詞是“體驗”與“生活”。《指南》和《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比纾涸陂_展中秋節的主題活動中,幼兒對情景表演《中秋節的傳說》非常感興趣,于是借此契機我們先讓幼兒討論除了能用情景劇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還能用什么方式進行表演。幼兒積極開動腦筋,通過投票決定用皮影戲的方式來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那皮影表演需要些什么呢?有哪些組成部分?幼兒通過查閱資料和自由選擇,為他們的活動取了一個名字《皮影社團》。在這個社團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要去的活動小組,選出組長,在組長的 分配下有條不紊的進行活動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幼兒也遇到了許多的問題,如:為什么白紙、彩色卡紙在皮影架上投不出來?皮影牛皮紙太硬了會剪出泡來怎么辦?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激發他們去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在實踐中得出結果。
2.在生活中感受節日。開展節日活動的目的應在于豐富和拓展孩子活動的機會,提升、整理孩子個體的、零散的經驗。為此在節日主題活動中我們保持這樣一種觀念:孩子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主題游戲活動,是作為主體的實踐和參與。在開展《端午節》的主題活動中,結合我園的大型活動《“小小實幼娃”濃濃端午情》我們與幼兒共同討論,生成了一系列關于端午的活動。如:繪畫活動《我設計的龍舟》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設計,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龍舟參加活動中的比賽。最后健康活動《水槍大戰》《泡泡飛呀飛》等幼兒自己討論出的游戲活動在大型活動中被采納。讓他們感受自己的勞動收獲體驗快樂,從活動中理解傳統節日。
當研究進行到此,我們回頭再看時,尤其深刻地感悟到:
再刻意的追求、再完美的設計,歸根結底都是次要的。傳統的東西要想在孩子心中植根,關鍵不是要“加強”,而是要“共生”。從這一點上講,傳統節日的活動真正是靠“做”的活動、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只有踏踏實實去“做”、循環往復去“做”,民族與傳統的東西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每一個參與者的內心了。這正是我們幼兒園所需要的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參考文獻:
[1]《3-6歲幼兒學習發展指南》要點解讀-社會領域.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
[3]馬彥利.幼兒園活動設計[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