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軍 鐘文麗
“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一直是社會賦予學校的主要職能。學校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路徑有千萬條,其中培育優質的校園文化是一條重要的路徑。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中學是區屬高中唯一一所農村高中,資源條件相對薄弱,不在市區,沒有博物館,沒有主題公園,沒有豐富的文化設施,外在條件先天不足,怎么辦?“新登人”沒有等,沒有要,以時代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深入挖掘,開啟了校園文化建設之旅。
在哪里—— 尋找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校園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有一個載體具體呈現才能起到育人功能。新登中學領導班子帶領全校師生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發現寶藏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生活的這一方熱土上。
1945年5月新四軍在新登地區發起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新登戰役,經過六晝夜激戰,最激烈的新登古城爭奪戰就在我校校園現步英亭一帶展開,最后取得輝煌勝利。該戰役中,新四軍犧牲200人,十支隊劉別生隊長在戰役中壯烈犧牲。戰斗結束后,烈士遺骸就地埋葬,后移往新登鎮塔山烈士陵園安葬,新登中學在原烈士墓處建成步英亭,并樹立“新登戰役遺址”石碑。這經過浴血奮戰換來我們今天和平安寧的英雄事跡不就是我們很好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嗎?
我校所在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是晚唐道家學者詩人羅隱故里;校園里有圣園碑林、孔廟遺址。 “圣園碑林”是上世紀80年代初,在文化館和文物部門的協助下,由我校將新登地區殘存古碑收集起來,保存于圣園。目前,征得古碑二十八塊,石虎、石馬、石獅等多座,為富陽區文物保護單位。我校還是孔廟遺址所在地。這積淀悠久的文化不就是很好的校園文化教材嗎?
一個是紅色文化,一個是傳統文化,都是建設校園文化的優質資源,我們反復斟酌,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圣園文化”。
為什么—— 探尋載體的文化內涵
要讓載體起到教育功能必須挖掘它的深刻內涵。無數革命先烈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為人民的幸福英勇作戰,不畏犧牲。他們為國為民為所信仰事業的奉獻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發揚的嗎?借此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獻身精神、時代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傳統文化中先賢們的深厚愛家愛鄉的情感和規范的傳統道德不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的嗎?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德育的兩條路徑,其目標是把新登中學的學子培養成有家國情懷的現代公民。我們把校園文化建設的落地落在了德育上,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圣園德育”。知道了“為什么”后,我們落實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進一步完善載體可視的外在物質功能。我校校園文化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在紅色文化方面,我校已有“步英亭”“新登戰役遺址”石碑和新四軍文化公園,我們將新四軍文化公園改名為“新四軍文化主題教育園”,并在園內增設了粟裕、王必成、葉飛三位將軍和烈士劉別生的半身雕像,同時,園內新增了兩本銅書,上面雕刻了所有新登戰役的烈士英名。在傳統文化方面,我校是孔廟遺址所在地,“孔圣文化建設項目”2016年通過審批,2017年開始建設。目前,孔子像已完工,后續建設在進一步推進中。可視可感的文化物質形式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其次是為使校園文化落地于學校德育,構建了“圣園德育課程體系”。具體有以滲透育德的“古城文化特色選修課程群”,以滋養育德的“藝術審美特色選修課程”,有“紅星照耀我成長選修課程”等。我校教師還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有許多德育課題獲獎。如:2011年德育課題《基于聽證會制度的高中生權益保護和校園民主建設的研究實踐》獲得省三等獎,2012年《普通高中音美特長生培養的校本培訓研究》課題獲得省二等獎,2014年12月《圣園碑林:提升高中生人文素養特色選修課程群構建與實施》成為浙江省重點研究課題,2015年《基于“圣園德育”的美麗校園創建的路徑設計與載體創新》課題研究成果獲杭州市一等獎。
怎么做—— 探索實踐活動內化
豐富的校園文化內涵必須內化于學生的血液中才能真正使德育落地。其有效途徑是實踐活動。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各種活動進行德育的落地工作。
奠烈士——承遺志。我們開展“清明祭掃”“參觀新登戰役紀念館”等活動,祭掃烈士墓,學習先輩革命事跡。時刻提醒師生勿忘英烈,早日成長為國之棟梁。活動包括活動體驗教育、參觀領悟教育、表述抒發教育等多種育人手段。比如師生在參觀新登戰役紀念館后,我們會要求學生結合紀念館中的所見所聞,或者某一物件的歷史背景,寫一篇感悟。這項任務使學生的參觀不再停留在看一看,說一說,而是真正留意遺物的意義,揭示紅色文化內涵,感受精神上的升華和促動。學生在這項活動后,也留下了不少優秀的文字和感悟。
尋訪后代——懂責任。這是學校的社團活動之一,是尋訪以烈士生平和其后人現況為任務而進行的活動。一般在校期間完成革命先烈事跡的查詢、文獻調查、聽取故事等前期準備,實地尋訪活動主要安排在寒暑假兩個時間段進行。每次活動選好一個尋訪主題人物,組內進行分工合作。通過活動,收集和挖掘新登戰役中犧牲的烈士事跡,大大豐富了新登戰役的資料庫。例如學生在訪談中發現了有很多無法確認的無名英雄,使學生深深感到“責任使然”“淡薄名利”的真諦。
紅色匯演——踐傳承。學校充分調動社團力量,結合藝術文化的作用,組織了“紅色藝術演出團”,領悟家國責任,發揮育德作用。活動組織包括根據戰役記載和尋訪記錄撰寫劇本—社團進行節目編排準備—組織匯演和觀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感悟交流等環節。體驗和感悟就是最好的教育,讓學生體驗革命先烈們曾經經歷的故事,感悟革命情懷和精神。
文化尋根——固根培本。學校所在古鎮歷史悠久,在這里曾經生活過許多先賢,積淀了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學校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尋根活動,開展羅隱故里考察、賢明古塔考察、龍門古鎮探訪、東安遺址探尋等活動,了解地域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學習先賢們的傳統美德。成立翰墨書法社、鑒賞辯論社、碑文朗誦社、羅隱文學社等社團,涵養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鼓勵學生參加“圣園義工”,走進社區,走入社會,開展敬老愛幼、愛心捐贈、熱心幫扶等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人文情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中學)
責任編輯:周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