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中國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和強烈的感染力。其不僅是字詞句的巧妙搭配安排,還寄托著詩人的強烈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文字的魅力,是詩人智慧的結晶。時代飛速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社會各界普遍看到了這種情況,對文化傳承日益看重,古詩詞也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順應這種潮流,努力提升古詩詞的教學效果。以下就從教學實際出發,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古詩詞一直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較大的比例,屬于其中的重點。由于時代的變遷,相對白話文來說,古詩詞的學習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情況下成為學習的一個難點。但以上已經提到,古詩詞的重要意義,其本質在于代表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幫助學生學好古詩詞,不僅是為了讓他們掌握知識,還要讓他們能夠由此而樹立起健全的道德品格,有意愿、有能力把中國文化一直傳承、發揚下去。因此,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上積極創新、探索,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反復誦讀詩歌,把握核心文義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放在古詩詞的學習上也是比較適用的。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學生才能在大體上把握住詩人的心境,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而且,誦讀還能讓學生的積累充實起來,培養起他們的文學藝術鑒賞水平,增進對古詩詞的興趣。在具體的誦讀內容上,可以從教材中的內容出發,適當發散,比如與所學內容同一作者、同一主題或類似感情基調的,都可以作為誦讀對象。另外,誦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節奏,帶著感情,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黃鶴樓》,詩人通過對黃鶴樓及周邊景色的描寫,表達了心中的無限愁思。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年齡尚小,生活經歷不夠豐富,也缺乏對人生進行深入的哲理性思考。所以他們在學習時,可能搞不明白詩人的愁思從何而來,如果誦讀時僅是淺嘗輒止,這個問題就會一直留在他們的心里。所以,教師可以首先帶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自己進行反復的誦讀,找到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中所蘊含的那茫然的空幻感。
二、介紹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
古詩詞一般都是詩人的有感而發,與其所處時代、個人經歷等有著很大的關系。古詩詞的一個特點是語言高度凝練,學生想要比較準確的把握,會有一定的困難。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盡量詳細的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信息、詩人經歷、創作目的等。這樣一方面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加透徹,另一方面這些內容往往包含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起健全的人格。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分享,效果會更好。
例如,白居易的《賣炭翁》,體現了詩人對底層窮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對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強烈不滿。學生在學習該首詩時,一般比較容易把握住詩人流露出的感情,但因為時代不同,也會出現疑惑。比如“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唐代商品交易可以用絲織品代理貨幣,而且官方購買貨物會極大抬高絲織品的價值,這種情況下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抵充千余斤炭錢,實際上無異于搶劫。這些背景知識學生并不掌握,在理解時就會出現問題,不明白詩人寫這兩句的意義何在,需要教師介紹給他們。
三、結合實際生活,體會詩人情感
古詩詞來源于詩人的實際生活,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凝練的文學藝術表達。某些情況下讀者也只有通過生活才能形成類似的感悟。換句話說,將古詩詞知識與個人生活感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更清晰的印證,所學知識也才能真正靈活地運用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甚至樂于參與到古詩詞的創作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創設各種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沉浸到這些場景之中,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詩詞所描繪的世界。
例如,學習《錢塘湖春行》。該詩是描寫西湖美景的名篇,通過凝練、生動的筆觸,把西湖春景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春季外出游玩的場景,通過自己的經歷在腦中形成較為清晰的對春景的印象,然后對照詩詞,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到詩人高超的文字運用能力。或者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現實中的西湖春景,同樣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以上兩種方式,能讓學生意識到西湖春景本身其實就是一首優美的詩歌,《錢塘湖春行》就像一幅畫卷,是把景色完美地落到了紙上。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中國文學藝術的一大表現形式,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學價值。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背誦,或把每個字拿出來用白話解釋就可以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價值,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古詩詞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讓他們能夠愛上古詩詞、會讀古詩詞,古詩詞教學才算達到了目的。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同時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師生共同努力,讓初中古詩詞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黃曉慧. 初中古詩詞教學解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2]李媛.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新路徑探索[D].河南科技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