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瓊
摘要: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使學生愛提問,老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讓學生敢于提問題、學會提問題、善于提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意識;能力;培養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一、強化邏輯思維能力,在預習中提出問題
在傳統教學中,小學生們常常被訓練如何回答問題,很少在教育環節中被訓練提問問題。在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老師可以引領學生借助課前預習的策略,將學生的原始積累和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在深入聯結、碰撞的過程中全面掌握新授內容。由于學生認知經驗的局限性,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必然會遭遇難以消化和理解不透的問題,如此提出的問題才更具有針對性和實際價值。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可以設置一個預習單:1.對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些什么?2.查閱某年年歷,了解每個月的具體天數,這一年總共有多少天;3.關于這方面,你還有什么疑問。這樣的預習單可以在保障學生擁有充足思考時間的基礎上,還拓展延伸了學生的學習時空。學生在預習單的引領下,全意識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現實生活中已經形成的經驗積累在實踐過程中被充分激活,當學生的認知積累難以解釋自己預習形成的認知后,一個個極富價值的問題會層出不窮:為什么一年的天數不同,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為什么二月份的天數是最少的,有時甚至只有28天?為什么要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日歷中的農歷與公歷有什么不同…… 這些問題有的雖然還略顯稚嫩,但這些問題大多指向了“年月日”這一范疇的數學本質。當學生歷經了對這些問題的研討與求解的思維歷程之后,對深入感知和理解“年月日”分配的合理性、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就會具有更加深遠的價值和意義。
二、營造寬松自由氛圍,引發學生探索提問
數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要想使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欲,要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更要引導他們敢于質疑,才能有力地訓練思維能力。課堂中,老師要抓住機會,巧設疑問,利用學生好勝的欲望,為讀與思做好鋪墊。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老師可以先拿出長方體的教具,將它展開,用手演示一下長方體的表面有多大,接著設疑:“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呢?”我手中剛才還是立體圖,現在轉眼間變成了平面圖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到底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呢?經過質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時,讓學生打開課本看看是如何講的?是否跟他們說的一樣呢?學生們都認真地閱讀課本,探究其中的奧秘,課堂質疑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輕聲地讀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
要想使得學生善于提問、敢于提問,老師就要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環節。老師要采用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們呈現相對枯燥的數學知識。還應該設置一些教學情境,將課堂布置成為一個形象生動的教學場景,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情不自禁的受到課堂氛圍的感染,從而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知識,提出問題。比如,在 “數的運算”教學時,老師可以將枯燥的數字用具體事物的方式表達出來,將計算題改編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采用展示具體事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老師可以拿來幾個蘋果,引導學生自己去查明它們的個數,然后再取走其中幾個,使學生發現其中的變化與規律。老師要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的提問次數,使得學生能夠擁有自主發言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發現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如此一來,學生的提問意識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教給學生提問方法,開拓思維善于提問
常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更要讓學生會問。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會問才是具備提問能力的重要標志。 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提問也是如此。老師要做好示范,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為學生示范提出問題:“圓的周長怎樣測量?用什么測量?圓的周長跟什么有聯系?”這樣從教給方法來入手,為學生的提問打好基礎。既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又可以做到言傳身教。
老師要教會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難點處,以及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在關鍵時刻老師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點、嚴要求,低訓練、上臺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讓學生循序漸進的學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進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新穎,且有思維價值。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快樂,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可以積極愉悅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
總之,學生不敢提出問題,通常存在著保守、自棄的心理。要讓學生敢問,必須要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學生提問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寧.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154.
[2]徐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J].教書育人,2017(17):74.
[3]張常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6(21):184-185.
[4]段希海.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問[J].學周刊,2016(04):120.
[5]丁銀霞.小學數學課堂學生自主提問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遼寧教育,2016(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