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雙
【摘要】:本文將從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的意義入手,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的現狀進行闡述,并就運用效果的提升提出建議性策略,旨在能夠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高效課堂,全面助推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的前進。
【關鍵詞】:小組合作;合作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運用。
引言
新課改不斷深化的歷史條件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各個學科的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實踐,并有效提升了課堂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點對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而言,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故筆者擬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進行探究,希望能為推進新課程標準下該門課程教學的發展。
第一章、運用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又名協作學習,一般是指將學生按照某種搭配或者互補規律進行合理分組,并引導學習小組自主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探究與合作,從而在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知識理解和記憶。小組合作的新型學習模式,對師生在課堂中的定位進行了跳轉,更為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體發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驅動了學生團結精神和革新意識的培養。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所帶來的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理論脫離實踐等不良教育現象的高耗低效的缺陷性;同時合作學習法符合道德與法治學科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分層次引導性教育的教材特點,能夠讓學生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意識到團隊凝聚力和道德責任感的重要性,對道德與法治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1]。
第二章、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一種被廣泛運用于課前預習階段、課堂活動探究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的教學策略及體系。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受到多種元素的影響,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章將對這些主要問題進行闡述。
1、教師引導力度不足,無法實現預期效果
目前雖有很多學校在課堂中采取了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但是相關的教課體系不曾得到變革與完善,教師也缺乏相應的技能培訓,部分高齡教師教學觀念較為落后,導致此種學習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容易因師生定位不科學、師生交流不充分、教師對于教學與課堂的整體規劃管理不到位、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課堂環節設計不合理、課堂時間規劃不科學等問題的產生。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無法與自主探究式學習進行完美結合,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2]。
2、組內成員參與比例不均衡
合作學習的最關鍵性因素應是分組,而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組員”之間往往是存在著脾性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別的,這種差別性使得小組成員在參與探究的過程中的參與度和參與比例是不均衡的。個人能力或性格較強的學生往往更具有“話語權”,使得其他組員的參與體驗較差[3]。
3、課堂評價體系不健全
因小組合作學習后所完成的活動探究成果均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和講解,導致教師在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時,過于著重對于探究成果和整體組別的評價,忽略了小組中存在的個人表現差異,整體課堂評價體系不健全。
第三章、優化運用的策略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擬從教師、學生及師生三個方面出發,提出相關策略。
1、教師角度
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實施者,有著重要的指引和教化責任。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需要教師必須充分積極發揮其自身的作用。首先,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及時了解當前的社會背景,樹立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認識師生關系并完成角色定位;應具備穩固的職業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能夠全盤精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依據新課改標準、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和活動探究主題;其次,在課堂中,教師應合理分配活動時間、堅持組內同質和組間異質兼顧的原則實施科學分組與正確引導;同時,教師應重視課堂評價,構建文本評價與實踐評價相聯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融合、結果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融合的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4]因此教師需要終身不斷學習、自覺提升個人職業素養,從本質上確保合作學習效果最優化的實現。
2、學生角度
從學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學生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認知觀念,既要尊重教師的地位,又要敢于質疑教師的觀點,要從傳統的被“灌輸”的學習理念向主動提出問題轉變,要積極的與教師溝通合作。同時,在開展小組協作學習時,應努力提升自身的積極參與度,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增加自身的團結合作和集體責任意識,與同學或組員之間形成友愛互助的協作關系,在進行相互評價或組內評價時保證客觀和公正,從根本上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5]。
3、師生角度
在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師生之間的合作過程,只有確保這個過程是平等的科學的,才能確保結果是良好的。在合作的階段中,要確保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陪伴者,師生之間的溝通必須要及時與充分。只有教師與學生在學習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幫助和指導,才能實現最優質的的結果。
第四章、總結
新的時代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提出響應了國家所提倡的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素質教育的號召,完美的迎合了道德與法治課在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雙重育人功能、自由平等團結友愛的教學環境的構建及師生課堂角色的科學定位等多方面的共同需求,這是時代發展與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高效運用,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能夠有效助力全面發展的高素養人才培養建設。
參考文獻:
[1]葛成軍.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3):93-95.
[2]李寶鋒.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運用應用[J].小作家選刊,2018(1):6.
[3]吳淑麗.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小班化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93
[4]李清源.論初中思想品德課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J].理論觀察,2015(2):176-177.
[5]查薪.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J].讀寫,2017,14(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