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都 王寶華
【摘要】: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十九大報告中,鮮明的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論述生命共同體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意義和科學的內涵,但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具體體現在習近平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講話中,需要進一步加以歸納總結。本文分析闡述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理論來源、實踐路徑
【關鍵詞】: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黨的十九大;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作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又一嶄新的文明形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生態問題,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隨著這樣的時代背景而產生,以求解決中國已至全球生態問題的理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成果和國外有益的生態文明思想,具有十分廣泛的科學內涵和意義,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要及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球不可避免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隨著生態危機的逐漸惡化,人們意識到人類離不開自然環境而獨立生存,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在西方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研究出現以自我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為主的理論研究,但不管自我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都有不可避免的理論弊端,要么過度的強調人類的作用,要么過度強調生態的作用,而習近平共同體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論產物和實踐產物,并并會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也同樣的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的發展原則。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指出應當堅持自然和生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因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山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是由,山,水,土,樹等一系列因素組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方面人類要生存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物質生活和生產資料,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需求。另一方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離不開人類的參與,如果沒有人類的參與,自然界就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自然自身也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生命共同體即強調人類的作用,也強調自然的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狀態,克服自身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弊端。
二、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
自十八大以來,從習近平總書記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的講話中,生命共同體思想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并不斷豐富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時代需要,對全球生態建設起積極作用的理論成果,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
三、繼承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書稿》中第一次系統完整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從自然界獲取資源,人來自于自然界,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做為一種社會存在物,人可以發揮人類獨有的主動能動性,把自然界作為自己的工具,但同時又不能過度的利用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自然界,否則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思想
在中國農業文明中歷史發展中,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態思想,當工業文明中在不斷發展中造成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時,國內外的學者開始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力求在其中能夠找到解決和緩解生態危機的啟示和方法,建設一個美麗的地球。儒家歷來堅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生命共同體思想就體現了這一哲學智慧。墨家中的“兼愛”、“非攻”同樣的也體現了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相互依存,又體現了人與自然是利益共同體,要實現各自的自身價值,就必須缺一不可,堅持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五、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實現路徑
我國的十九大中指出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我國用四十年的時間走完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時期,不可避免造成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嚴重流失,形成了比較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所以尋求解決和緩解生態危機的實踐路徑尤為重要。
六、堅持矛盾分析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生態危機不是單單指的中國一個國家,它面對全世界的每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去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即使在中國,每個地方所面對生態問題也有所不同,所以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中,不要搞“一刀切”,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實際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法律法規。同時隨著時代發展,以前的生產模式和發展結構在短期內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造成了重的生態問題。必須堅持用時代的眼光,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和想問題,轉變經濟發展結構,不在單純的追求高效益,而是要堅持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結合起來,發展更多的生態產業,生態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七、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先集中解決生態問題的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善于用矛盾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主要矛盾,既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論,又要堅持其他的綠色發展理念,創新其他綠色發展理論,將環保進行到底。在環境治理中,既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要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利,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問題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離不開人,所以要加強人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在中小學生中重點培養,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節約意識,也能間接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其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保護自身的家園。
八、樹立全局觀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首先要樹立全局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所以全局要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使其在各個方面的建設中,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態文明作為最新的文明形態,離不開人們群眾的實踐活動,所以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如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強調人類應該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但在尊重自然界健康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人類也可以合理的發展和利用自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我國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8,85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2009.63,209,51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