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安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學生剛入學堂時德育教育就已經開展。近年來,我國一直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育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除此之外,教育領導者還提倡教師將德育教育滲透各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在日常課程學習中提升道德品質,做有強道德、高品質的學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滲透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思想性極強的學科,每篇文章中都有很濃郁的德育素材。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到底應該怎么去做,才會將德育極好地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德育教育是學生首要也是一直都要進行的教育。品德修養得到提升,學生才能擁有真、善、美的品質,在長久的學習后,將其內化成意識。初中語文教學主要為學生傳授文學知識,此外,在進行文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德育教育貫穿其中,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道德修養。新課程改革以后,初中語文教材內容有了一定的變化,一些愛國、勵志、團結協作、追求真善美的文章被納入其中。在開展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對文章的講解,引導學生獲得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1.知有所“德”
語文學習講究“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讀都離不開對文本寫作背景、作者人生經歷、相關政治歷史地理等人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都是進行德育滲透的絕佳材料,教師若能抓住這些極易被忽視的“邊角料”,便可育人于無形。如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一文時,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魯迅先生的生平、為人、政治主張以及對70年代中國的國家現狀和國家面貌的解析,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并從中得到新的啟發。
2.習有所“德”
《論語·學而》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習”不僅指學習,還有“實踐”一意。語文與生活密不可分,所有的知識源于生活,也要還于生活。在語文教學中設計一定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們的綜合思維品質,還可以寓“德”于“趣”。如學習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文時,筆者設計了如下社會實踐活動:請學生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橋梁,并和中國石拱橋進行比較,并將結論以調查報告形式或PPT形式進行集中交流。學生們積極投入、團結協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橋梁,更是了解了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勤勞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3.品有所“德”
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歷久而彌堅,是因為它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帶領學生品讀經典文章,開掘經典作品深廣精妙的內涵,既是一次穿越時光的冥想,又是一場心靈的旅行。青少年品讀經典,領悟其悠遠深刻的精神內涵并以此灼照心靈,才能成長為思想上“不缺鈣”的大寫的人。朱自清的經典文章《背影》用質樸的語言傳達了觸及心靈的感動,品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去理解父母的行為方式并非不愛,只是“大愛無言”。如此,利用文本沖擊學生們的內心,利用生活與語文的聯通引導學生體悟親情之美,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的情感內涵與外延,也更能以情感的力量去解決青春路上乃至未來人生路上的一些困擾。除了讓成長之路更加順暢,在品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們還可以欣賞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遠大抱負,體會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臉酚^自信,也可以遙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閑適悠遠,感受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傲人風骨……這些經典作品中所蘊含的立言立德、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精神信條是每個孩子成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4.比有所“德”
跨越千年的文學長河里散落著無數精美的珍珠,它們在選材、立意、主旨、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有許多的相似或不同。教學中,通過對這類關聯性篇目的比較閱讀,不僅可以提升學們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1)同類比較閱讀。如魯迅的《社戲》和魏學洢的《核舟記》主題相同,讓學生們在贊嘆民間藝術家技藝高超的同時,還學到了我國自古有之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了解了中華民族珍貴而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又如通過對選材相似的《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學習,學生不僅體會到我國建筑藝術的風格之獨特、成就之高遠。還激發了他們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創造精神的敬佩之情,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異類比較閱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與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在選材和體裁上相同,但陸游筆下的梅花雖歷經坎坷、傲然不屈,卻是與眾花對立的(“群芳妒”),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孤寂落寞的“苦愁之梅”;毛澤東筆下的梅則是明媚開朗、既謙遜脫俗又豁達大度,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的花中豪杰。陸游借梅言志,悲憂中透出堅貞,委婉地表達個人在逆境中對高潔志行的崇高堅守。毛澤東筆下的梅卻不僅是他個人人格志趣的外化,更是所有共產黨人的化身,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險惡的環境下決不屈服、勇于迎接挑戰,直到取得最后勝利的堅定決心以及斗爭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理智、客觀的審美,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慢慢地改變對世界的感悟、思考及表達方式,最終形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飽含人格關懷、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能完美地詮釋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真正實現語文的德育滲透。
5.讀有所“德”
“誦讀”是必要且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和積累知識,開闊文化視野,還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價值理念。語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挑細選的典范美文,無不凝聚著中華千年文化的精華。教師帶領學生以“誦讀”的方式感悟中華語言文字節律氣韻之美好、賞味經典思想和民族智慧的光芒,就如同帶領學生們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沙灘上,沐浴在傳統文明的微風中。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學藝術始終離不開“情”字。語文教師要善于激活自己的感情,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應該注重激發調動學生的情感,重視指導學生的朗讀,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引導和幫助學生捕捉到文本中細膩起伏的感情變化,使學生沉浸到文本的美好意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與經典文化產生思維共振。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價值的滲透是一項重要且艱巨的工作,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科特征和專業優勢,將德育工作有機且有效地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讓語文學科教學成為承載育人之苗的沃土,培養出既有較高的語文綜合素養,又有較強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文化意識和生命情懷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汪進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8-39.
[2]顏志禮.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開展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3]張琰,趙靜.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尋[J].學周刊,2018(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