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 楊青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對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尤其對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絕大多數的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的數學成績,不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方法。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阻礙作用,造成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熱情大大降低,提不起學習興趣。所以,為了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動探究;策略
現階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逐漸深入,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的人才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擁有主動探究精神,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運用自身的能力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斷地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進行數學教學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好奇心強,絕大多數的數學教師抓住學生這一個性特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有趣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毫無疑問在教學過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學過程中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要讓學生成為探究、學習、創新的主體,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環節,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探究性學習中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形》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告訴學生,教師讓學生主動探究動手操作,觀察等得出結論。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準備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使用各種方法得出結論,正方體的面積都相等,長方體的相對面積相等。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2 設計教學情景,進行數學教學
現階段,設計教學情景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常用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符合學生發展和教材內容的教學情景,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提升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景中自主探究,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設計教學情景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情景:“媽媽拿著100塊錢去買東西,買牛肉花了45元錢,那么媽媽還剩下多少錢?列公式,你是怎么想的?”通過創設情景,學生進行思考和解答問題,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讓學生掌握運算法則,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3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數學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合理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例如,在《四邊形》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平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各個小組成員進行比賽,每個小組成員回答正確一道題,就得一分,然后得分多的小組獲得勝利,并且給出獎勵。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可以讓小組成員一起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題,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有利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方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鄧淑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
[2] 劉萬芳,朱淋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J].新課程(上),2015(08).
[3] 陳新蕾.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J].好家長,2017(48).
(作者單位:1.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貢院中心小學;2.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尖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