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摘 ?要:初中學生都是可塑之才,他們喜歡參與有趣的學習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分析、主動發展的能力,是教師們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新課程背景下,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啟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應該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還要選擇合適時機,引領學生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將來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才。本文針對初中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做了具體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思維能力;培養對策;研究;思考
引言:
有關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具體實踐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對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來說才會產生積極影響。在和諧師生互動關系的支持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令人期待。學生們切實感知到學習語文的最大樂趣,思維能力自然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筆者就此闡述了幾點不同看法,來為其他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提供幫助。
一、充分活躍課堂氛圍
語文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前,有必要了解的是學生們的認知需求、理解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創設輕松的、愉悅的教學氛圍,再讓學生積極思考,遠比直接灌輸指導的效果好得多。充分活躍了學生的語文思維,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后,各項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將會變得異常順利。如在學習《生命生命》一課中,首先,教師可讓學生先進行必要的課前預習,然后將同學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再請幾位同學作為代表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指出學生的缺點,并對他們的優點進行表揚。其次,在同學基本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作者杏林子為什么要在開始的時候描寫飛蛾、小草等動植物呢?對它們的描寫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聯系?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五分鐘后讓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根據不同學生的答案教師進行總結。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的“一言堂”被動的教學局面,另一方面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一方面以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尊重學生自主學習
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著把握了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契機。創新的起點是獨立與自主,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學習者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的自主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基礎。認識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腦對外部信息并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選入語文課本的是一篇篇紛繁復雜、展現五光十色的現實世界和作者內心世界的文章。學生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都可以根據其知識和經驗多角度地、主動地學習,得出五花八門的結論。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并認可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允許他們對課文有著不同于教師和專家的理解。學生的這種自主性保證了學生本身原有的認知結構與課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間得以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任意的聯系——認識結構同化或順應外界信息。這兩種類型的理解,都會帶來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提高,同時也帶來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提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讓學生可以自由讀書,自由思考,自由發言。同時把教師的講和問壓縮到最低的程度,使學生有屬于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進行創新活動的時間。這樣就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已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思維方法:(1)比較法。主要指通過對事物的方方面面進行比較,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思維方法。有比較而知優劣,在語文學習中,比較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思維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如教學中,在講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時,可以將它與《巍巍中山陵》進行比較,找到兩者的相同之處:都是按照空間順序對事物進行描寫的。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印象,同時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兩者的主要特征,從而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2)觀察法。主要指通過自身的視聽器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從而加強感性認識的直觀思維訓練方法。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對周圍的人、事、物進行觀察的習慣,并能夠根據具體的情形靈活地選擇不同的觀察方式。比如春天來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春游,觀察春天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并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記下來,寫成小短文。(3)概括法。我們觀察和體會到的事物往往是瑣碎的、表面的、雜亂的,需要經過抽象和概括,才能真正地被我們吸收。概括法即是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按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規律,進行歸類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通過閱讀概括課文的中心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
四、開啟想象教育手段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師一定要開啟想象教育手段。如在《海燕》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翱翔在天、海之間,不懼狂風和巨浪展翅翱翔的海燕,使學生從視覺、聽覺上的聯想去感受該文章內容,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實現不斷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語文教學目的。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定要把握初中時期這個關鍵階段。思維能力的形成以及發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點,這也有助于學生對其他門學科進行更好的學習,從而不斷完善學生自我的感知能力,促進其學科間知識積累與思維進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不斷加強學生的思維聯想能力、思維創造力的方式,對其進行科學的訓練,實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初中語文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梅.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探討[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9(10)221-222.
[2]羅可松.論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8(04)151-151.
[3]聶小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2018(0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