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亮村在古村落旅游中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在近三十年的旅游開發中,郭亮村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開發,但也凸顯了諸多問題與不足。要提升郭亮村旅游就必須堅持遵循當地建筑風格的審美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保護機制。在郭亮村的審美價值的基礎上,加強對審美體驗方面旅游產品的開發,同時還應注重對景區工作人員健康審美觀的培養。
關鍵詞:郭亮村;旅游;審美價值;審美缺失;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大學研究生自主創新項目“基于審美角度的河南古村落旅游開發——以輝縣郭亮村為例”研究成果。
在近三十年的旅游開發過程中,郭亮村在古村落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景區管理與服務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河南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創建了較好的發展典型,但發展中也凸顯出一些問題與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收益和旅游口碑。旅游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不論是從自然景觀、人文景區還是旅游者、景區工作人員等都逃離不出審美的視角。從郭亮村的美學價值、審美缺失及解決對策方面探討郭亮村的旅游發展,能為河南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古村落作為民族記憶和傳統文化的載體,既擁有包括建筑在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又有民俗、宗教、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美的自然風光,在鄉村旅游中占據獨特的地位。在由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大規?;I辦的中國傳統村落的評選活動中,河南共有124個村落入選。作為旅游文化大省,河南有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旅游資源。然而,據《河南省旅游局2018年第二季度旅游投訴情況公示》結果顯示“被投訴較多的企業”中,新鄉萬仙山景區(包括郭亮村)有4件;《河南省旅游局2018年第三季度旅游投訴情況公示》中新鄉萬仙山景區(包括郭亮村)在“被投訴較多的企業”中排名第一。此外,《河南商報》以“河南公布第三季度旅游投訴:龍門石窟第二次登榜,萬仙山景區被通報”為題,報道了包括郭亮村在內的萬仙山景區旅游業的突出問題,其中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景區設施及景區工作人員的服務等方面。近年來,通過旅游開發來保護、修繕古村落的方式已變為古村落發展的一種模式。事實上“古村落的旅游開發在慰藉了現代人饑渴‘鄉愁’的同時,也將鄉村社會卷入資本、技術和大眾文化混雜的現代性旋渦”[1],單純地旅游開發并不利于古村落的整體性保護。
美學家葉朗先生說:“旅游,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審美活動?!盵2]它是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生活美之大成的綜合審美活動。作為一個和美學密切相關的休閑產業,旅游美學對旅游產業具有理論指導意義。郭亮村旅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郭亮村旅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凸顯了旅游發展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景區的旅居設施、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旅游內涵的挖掘、文化的包裝和人的素質與管理品位的提升等方面,而旅游美學能幫助我們運用審美心理學的知識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開發和美化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的審美需求,同時也為郭亮村新一輪的旅游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二、郭亮村的美學價值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部的太行山腹地,海拔1672米,四面環山,峰嶺嵯峨,因奇特壯觀的太行風光、人工開鑿的“絕壁長廊”及“中國影視村”等為世人所知。村莊依山勢而建,共分為郭亮、另山、回逃站、不蝶凹4個自然村,全村105戶,約420口人。據村民介紹,郭亮村得名于東漢末年揭竿而起、劫貧濟富的英雄郭亮,當年朝廷派周君追殺郭亮,他到此地躲避戰亂,用“懸羊擂鼓”之計翻山而去,逃到山西,并死于山西的“郭亮村”,后來人們將山西郭亮村戲稱“死郭亮”,新鄉郭亮村被稱為“活郭亮”。郭亮村四面懸崖峭壁,1977年以前,村民靠一條由430個碎石板鋪成的百米高的天梯古道出入村莊,閉塞的交通使村民面臨“娶親難、看病難、上學難、買東西難”的困境,甚至有人一輩子未曾走出過郭亮村。為了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閉塞的交通及世代貧困的問題,1972年,在郭亮大隊黨支部書記申明信的帶領下,開始了“打穿郭亮山,把路修上山,目的達不到,死也不甘心”的壯舉,經過5年的奮戰,一條長1250米、寬6米、高5米的“絕壁長廊”懸掛在巍巍太行山上。1976年,日本名古屋電視臺在郭亮洞拍攝電視片《開拓太行山的人們》,稱其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從此拉開了影視拍攝的序幕,先后有《清涼寺鐘聲》《舉起手來》等60多部影視片在此地拍攝,被譽為“中華影視村”。
郭亮村傳統民居建筑主要為三合院式石屋,有的是單層,有的是兩層,其石料就近取材于當地的太行山石,整個建筑群隨山勢布局,疏密和諧,錯落有致。其中,郭亮村有清末明初兩代建筑50余座,用平毛石做基礎,青色亂毛石或紅色亂毛石壘墻,白灰勾縫,灰瓦屋頂,石砌樓梯,嵌以方格木窗,極具特色。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其他材料相比,木頭、泥坯在中國人眼里飽含生命溫度,而石塊是冰冷、沉重的。郭亮村民居建筑以青石、黃石或紅色夾雜堆砌壘墻,再用白灰勾縫,飾以方格小窗,賦予整個石塊建筑一種視覺美感和生命的溫度。再者石料因質地堅固厚重、色澤紋理豐富美觀等特點,其美學效果不會因年代的推移而改變,反而在保持原有美感的基礎上又多了幾分古樸與韻味。郭亮村石屋建筑有的建在懸崖之邊,有的居在山坡之上,有的借山勢蜿蜒,形成參差錯落、亂中有序、疏密適宜的建筑形態。以片石護坡,石板石塊鋪成的羊場小路猶如血脈般連接了各家各戶,隨處可見的石磨、石桌、石凳、石頭欄桿、石頭花盆……雜樹果林散落于民居周圍,使整個以石為居的郭亮村掩映在巍巍太行的磅礴與雄偉中,表現出嚴謹而縝密、靜謐而古樸、靈動又和諧的審美特征。
“天然的材料經過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鑒賞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盵3]284郭亮村民居建筑除了給人“天人合一”的美感之外,因其四面環山的封閉環境和歷代貧困的生存狀態,沉淀出郭亮人淳樸、友善、團結互助的文化心理。以石為生的自然環境、石屋的建造、“絕壁長廊”的開鑿無不需要肯于吃苦、敢于冒險的精神。20世紀70年代響徹全國的“輝縣人民干得好”口號反映的正是郭亮人不畏艱辛、敢于吃苦的精神。古村落的旅游不單是建筑參觀,更是游客與村民不同審美文化之間的碰撞,郭亮村位于太行山南麓,山的氣勢靠的就是組合和團結,這與郭亮人團結互助的精神相映襯。這些古村落背后的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是維系并支撐村落延續的血脈,更是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潤滑劑。
事實上,除了民居建筑和審美文化外,郭亮村還有豐富的美育資源。從《尚書·禹貢》開始,太行山作為具有標識意義的山脈出現于中國地理版圖上。古往今來,以太行山為題的詩歌、繪畫、攝影作品數不勝數。太行山不只作為一種地理、物質層面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因其險、俊、奇、秀的太行風光,郭亮村每年吸引了眾多畫家、學生、詩人和攝影家到此寫生、采風、游學。許多繪畫、詩歌和攝影作品被出版發行。郭亮村也被多所學校掛牌寫生基地,郭亮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也以藝術作品的形式為人所知。
三、郭亮村旅游的審美缺失
(一)集中建筑的單調
在旅游開發中,景區通過整體規劃在郭亮村打造了民宿、農家樂等消費場所一條街,左側是大小相似、形態構造相同的棕色仿木式建筑,大多用來出售崖柏工藝品,部分用來開餐館,出售特產;右側是村民自建的洋樓式民宿、農家樂,鋁合金門窗、或灰或白的水泥墻面,加以透明塑料棚頂、一方水泥鋪成的小院、幾盞紅色燈籠,風格樣式整齊統一,建筑布局十分緊湊,甚至頗顯擁擠。這種新式集中建筑已完全摒棄了郭亮村傳統民居建筑的結構、布局及砌筑方法,磚塊瓷磚代替了天然石料,水泥路面代替石板、石塊砌成的羊腸小路,鋁合金門窗代替了別致精巧的方格木窗,泥瓦匠代替了石匠……然而,前者給人整潔統一的視覺感覺外,與中國新農村建設中的集中式建筑相似,更多表現出似曾相識的單調與乏味。此外,集中式建筑的興盛也不斷擠壓著傳統村落的生存空間。建筑學家梁思成說過:“建筑的審美可不能勢利的?!盵3]284濃厚的現代文明氛圍帶動著新式建筑的熱潮,郭亮村村民眼中的傳統民居建筑變成落后與貧窮的象征,一些老舊院落已呈現千瘡百孔的衰敗景象,還有些新式建筑在古村落中拔地而起,甚至郭亮村的“崖山人家”景點變成了懸崖邊矗立的一排排四、五層高的樓房。
(二)人情美的缺失
“人情美不論在社會生活還是在藝術中,都是連結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它在人的社會實踐、共同事業、人際交往中形成和發展,并且和理智相互作用,體現了一種價值關系。它表現為人際之間的互敬互愛、互諒互助、團結合作以及對假惡丑事物的憎惡等情感?!盵4]郭亮村旅游開發與商業氛圍不斷侵蝕著其內在的文化肌理,人情美等寶貴的非物質遺產已漸漸流失,甚至消失。未開鑿“絕壁長廊”之前,郭亮村人靠一條天梯古道出入村莊,這條天梯古道凝聚著村民互幫互助、團結友善的品德與情感。據當地村民介紹,幾個村民挑著貨物走天梯,先到崖頂的人會停下來等后邊的人,或是又走下崖去幫忙;如果天黑后村民還沒回來,鄰里們便去天梯口等。后來交通便利了,旅游業使人們富裕后反倒出現“搶生意”的吵架打罵事件;有些村民夸大他在開鑿“絕壁長廊”過程中的功勞,博得同情,欺騙游客捐款,日收入達千元之多。此外,網絡上有關郭亮村旅游消費的負面新聞頻頻流出,暴露出村民在旅游業快速發展進程中一味追求利益的問題,衍生出許多人性美缺失的現象,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郭亮村的口碑,對今后郭亮村精神文化的傳承及旅游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園蔬空寥落”的尷尬
“絕壁長廊”的開鑿,雖然改善了當地先前閉塞的交通狀況,但由于郭亮村地處太行山深處,當地的教育資源、公共設施及交通條件相比城鎮仍較為落后;加之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郭亮村多數村民在輝縣縣城購置了居民房,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這段旅游淡季,大部分村民關閉民宿、農家樂和店鋪,搬到縣城生活,而年紀尚大、不愿遷居的孤寡老人留守村中。據當地村民介紹,郭亮村已變成了做生意的地方。與中國其他“空巢”“空心”村相比,郭亮村是一座旅游淡季期的“空心村”。由于旅游業遠比傳統小農經濟能增加個體收入,家家戶戶開店、招攬生意成為村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塊的田園、果林早已不見綠色與豐收?!肮糯迓涞恼w性特征不僅表現在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交融,也表現于村民與村落的共生”[5],郭亮村旅游業發展導致的旅游淡季期“空心村”現象,以及村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村民與村落的共生,使村民的生活與村落的關系僅僅表現為一種場所和記憶。“孟夏桑葉肥,秾陰夾長津。蠶農有時節,田野無閑人”的畫面只停留在古詩里;農家樂菜單上掛著“山野菜”“山菌菇”“山韭菜”的菜名,卻不見野味的耕種與采收;隨處可見的太行崖柏商鋪,只見形態各異的崖柏,卻少見制作與雕刻過程。這種“園蔬空寥落”的境況沒有給游客帶來多樣化的審美體驗,使郭亮村傳統生產生活的文化傳承也面臨著困境。
四、改善郭亮村審美缺失的對策
(一)科學、合理地引導民居建筑風格
郭亮村傳統民居建筑風格是由當地自然環境、歷史積淀和人文精神共同作用形成的,又經過長期的錘煉和實際生活的考驗,建筑風格較為成熟,同時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人民性。在搞景區建筑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式建筑,尤其是供人游賞旅居的建筑,應該接近郭亮村傳統民居建筑風格,讓人感到親切而富有天然野趣,又不失與太行山風景相得益彰的建筑意境。政府應劃定不同層面的改建范圍,既對原有民居建筑進行保護修建,又能夠滿足現代文明下村民對住房的需求,以及對基礎設施,包括道路的改造、電力電信、供燃供熱、衛浴設施、供給排水等生活條件的需求。采取原有民居建筑的建造風格,并對其進行設計與升級,最大程度契合原有民居建筑風格。在整個景區規劃與設計中,政府應結合專家意見,對基層領導干部進行審美培訓,與村民、當地石匠和設計師協商溝通,以拿出與郭亮村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相統一的、讓村民和設計師滿意并具美感的建筑設計方案。
(二)加強旅游產品的開發,豐富游客審美體驗
在保護郭亮村民居建筑風貌的同時,輔之以當地生產生活方式,讓游客在視覺、感官欣賞中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更要讓他們參與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首先,經營者要合理布局,突出設計主題,豐富旅游吸引物,提升郭亮村旅居設施的審美風格,打造當地主題客棧。例如,在旅居設施中融入“以石為生”的生活元素——石磨、石碾、石凳、石缸、石桌……其次,旅游者到鄉村旅游更多是為了寄托一種鄉愁,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尋找“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鄉村生活氣息。因而,經營者一方面要打造郭亮村的特色菜肴;另一方面,就近開辟田園,種植當地特色蔬菜作物,讓旅游者參與到種植、采摘與制作菜肴的過程中,充分接觸和體驗古村落原生態的生活方式,給予他們田園生活般的審美享受。這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郭亮村民俗文化和生產生活的方式,也能解決郭亮村民宿、農家樂等逐漸慘淡的生意局面。
(三)引導村民樹立健康的審美觀
郭亮村景區工作人員大多是本村或鄰村的村民,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旅游審美活動中,與旅游者構成一種十分密切的審美關系。首先,郭亮村村民是當地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下共同孕育而生的,他們既是古村落的一員,又是旅游者的直接審美對象,還是旅游審美信息的傳遞者和旅游審美行為的協調者。政府應加強對村民的培訓引導工作,開設郭亮村旅游發展百姓大講堂,聘請高校學者專家為村民培訓、答疑解惑。在小學或中學課堂設立旅游和美育講座,從小培養當地學生的鄉土情懷和審美意識。關注郭亮村村民中的知識分子,鼓勵并支持他們以繪畫、詩歌、書法等藝術方式對郭亮精神的宣揚和傳承。
總之,以審美的視角來切入郭亮村古村落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重新審視郭亮村近年來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及文化精神方面發現尚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將郭亮村的文化價值轉變為旅游價值,有助于郭亮村旅游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從審美的角度發現古村落之美,培養村民作為審美對象的審美意識,滿足游客在旅游審美活動中的審美需求,一定程度上扭轉當下郭亮村旅游所處的困境,提升村民的收益和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當地古村落人文景觀及文化精神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唐曉云.古村落旅游社會文化影響:居民感知、態度與行為的關系——以廣西龍脊平安寨為例[J].人文地理,2015(1):135-142.
[2]石云霞.中國旅游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30.
[3]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二十講[M].北京:線裝書局,2006.
[4]朱立元.美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45.
[5]魏成.路在何方——“空巢”古村落保護的困境與策略性方向[J].南方建筑,2009(4):21-24.
作者簡介:牛玉蘭,鄭州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