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嬋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課改的重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應該貫穿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要巧妙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激勵學生主動表達,大膽表達,善于表達,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善于表情達意的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策略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最實際也最有效的平臺,我們要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高度重視課堂這一主陣地,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還權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妙指導、巧點撥,無論閱讀教學,還是口語交際教學,或是作文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真正融入到語文課堂中。
一、閱讀教學,激勵學生想表達
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只要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找到許多的口語訓練素材。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課文,可以選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說話訓練。
1.發(fā)揮想象補白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舉不勝舉,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對于文章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都會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其間,也會常常留下一些“無字處皆有意”的空白,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獨特感悟,展開不同的想象填補。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深入理解文本,與作者、與文本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是一次語言訓練的好機會。
如教學《白楊》一課,文中寫了孩子們的三個“只知道”,留下了他們“不知道”的“空白”。我利用課文的 “空白”,讓學生充分想象兩個孩子所不知道的內(nèi)容:他們不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當年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他們不知道新疆的環(huán)境是多么艱苦,他們也不知道爸爸、媽媽在那里克服了多少困難,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他們更不知道爸爸、媽媽這次為什么要把他們接到新疆讀書……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想象了無數(shù)個 “不知道”。學生不知不覺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2.設計與時俱進的問題交流
精彩的提問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可以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設計具有時代氣息的話題,學生發(fā)言的興趣濃厚。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話題:如果你去頤和園游覽,讓你拍些照片發(fā)朋友圈,你會選擇在哪里拍照,并說說理由。學生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景點,默讀課文時十分的投入,匯報交流時爭相展示。這比教師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講解省力多了,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也很深刻。要求學生把課文背誦出來也容易多了。
3.抓住有價值的問題探究
略讀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學習方法靈活運用。我曾聽過一個老師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她采用的是對學、群學、匯報交流的形式。老師只在學生有迷惑的時候適時點撥、補充,她完全把課堂還給學生,甚至由學生擔任小老師。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其中有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題目為什么是祖父的園子,而不是我的園子,或者童年的園子,還或者……這是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學生這個問題問得有價值,題目文一半,給文章擬題目也很重要。有學生就回答道:因為這個園子給作者留下了難忘的童年回憶,園子里的一切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自由、快樂,而園子里的一切是祖父精心經(jīng)營的。這樣的課堂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的習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口語交際教學,引導學生能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應該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盡量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從日常生活中攝取交際話題,將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口語交際教學,我們要運用新的理念,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實踐的平臺,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會說敢說,不說不快。
1.營造情境,讓學生樂“說”
有一個老師在上口語交際《勸阻》這一內(nèi)容時,她就營造了這樣一個情景:周末,爸爸扛著槍哼著歌出門去打獵,兒子要上前阻止。兒子該怎樣說服爸爸呢。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從小鳥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小鳥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眩瑒游锉Wo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小鳥也有豐富的感情等方面去勸說。營造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表達欲望強烈,直到下課,學生還意猶未盡。不知不覺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主題誘導,讓學生敢“說”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常見的討論題或辯論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口語交際的機會。如“如何利用壓歲錢”,春節(jié)幾乎每個學生都有壓歲錢,到底怎樣用才是合理的,這是每個學生都會面對的;“開卷是否有益”學生都喜歡讀書,但是不是所有的書都是有益的;“父親節(jié)到了,母親節(jié)到了,如何向父母表達心意”。這樣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問題,學生有經(jīng)歷,有感想,喜歡談,老師也能聽到學生真正的心聲。
總之,通過多種手段為學生營造具體的交際情境,才能使學生樂于交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三、興趣作文教學,指引學生會表達
要讓學生對寫作有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有材料可寫,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就是寫作的“米”,對于剛開始寫作的小學生,老師必須做好引導,幫助學生找“米”。
1.課堂開展活動造“米”
有些老師抱怨,學生沒有寫作素材。這時候,老師為什么不幫一幫學生呢。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材可寫。有一個老師在教學五年級的作文《生活中的啟示》時,就創(chuàng)設了這么一個情境,發(fā)下一份試卷,要求學生在兩分鐘內(nèi)完成,有些學生一拿到試卷就埋頭做題,有些學生拿到試卷先把題目從頭至尾瀏覽一遍。兩分鐘時間很快過去了,埋頭做題的才答完了那么兩三道題,把試卷瀏覽了一遍的卻把試卷完成了,因為第20題也就是最后一題只要求學生寫上學校、姓名。老師馬上利用這件事隨機點撥、啟發(fā)學生從考試前、剛拿到試卷、答卷時、最后揭底時說說老師的語言、同學的神態(tài)、自己的心理活動,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啟示、收獲。作品展示時有學生的題目就別開生面——《暈,這試卷》,文章中,學生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你看:老師呀,你這是神馬試卷啊!這試卷咋這么坑人啊。多真實的感受啊。
2.挖掘其它學科中的“米”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就有一課《購物場所我知道》和《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筆者就布置學生當一天家,讓學生親自去做一回精明的消費者。善于將寫作教學與各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xiàn)學科間的立體整合,為作文教學服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非常有幫助。借用音樂、美術作品,指導學生寫“想象作文”,借助體育課的賽事,指導學生寫“活動作文”,借助科學課,指導學生寫“調(diào)查報告”,借助信息的網(wǎng)絡資源,指導學生寫導游詞。
3.課外拓寬思路造“米”
老師要幫學生尋找寫作的材料,讓學生課外去尋找也是非常重要的,來自生活的材料,學生才會表達出真情實感。如讓學生學做一道拿手的好菜,讓學生春節(jié)時精心制作一張賀卡送給父母,讓學生在家里常做家務,領悟如何巧做家務,讓家長帶領小孩一起出春游、秋游。
有了材料,接下來就是如何組織材料,也就是如何烹“米”,把“米”烹得怎么樣,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
①勤練筆找感覺。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聽到的挺多、想到的挺多,但是就是不善于隨時記下來,以至于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時間一長,白白浪費掉了。因此我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漂亮的小本子,并給這個本子起一個喜歡的名字,如《小草集》《星星集》《甜美的回憶》等,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想記在上面,可以是一兩句話、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篇短文。學生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必能找到寫作的感覺。
②滲透寫作技巧提高水平。學生積累了寫作材料,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才可能把文章寫好。在平時的教學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寫作技巧,這樣的效果比較好,可以是從課文中總結出來的寫作方法,也可以是老師認為比較實用的寫作方法。老師講的方法多了,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總會撿到一兩個方法。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這就是我們教學的目標。
因此,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就可以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