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坤
摘 要:公共數字化服務需立足實際需求,結合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內涵及價值,確定影響服務效能的因素,通過相關的理論模型,分析不同用戶的需求。提出公平、公正及利于培育用戶素養等多種改善服務效能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一體化;服務效能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屬于公共服務及公共文化范圍。公共數字文化將國家財政投入作為立足點,將群眾基本數字文化需求作為目標,實現資源數字化及傳播網絡化、服務泛在化等,具有公益及普惠、公開、透明特點。公共文化數字的服務需要政府及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將滿足公眾數字文化需求作為目標,提供專項化的公共數字文化設施及文化產品。管理過程中,公共數字文化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其他類型行政事務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上體現為層層推進,公眾自基層文化機構取得相關的服務。我國目前社會矛盾發生轉變,公共數字文化與群眾生活存在聯系,因此,探討公共數字文化的一體化服務效能對推動服務水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現狀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體系在研究過程中,建設指標體系,探討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及評價維度的選擇。評價指標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涉及范圍廣泛,包括服務體系及特殊門類等,涉及到農村及城市、相關機構等。在研究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相對成熟的公共文化體系服務評價指標,但總體成果依舊存在缺陷。比如,指標內容涉及領域不足,公共文化服務及指標內容中對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公共文化服務內涵開發深度不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認知空間及覆蓋面積上存在一定局限。涉及政府單一主體評價過程中并沒有自功能角度展開研究,在社會及主體服務機構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指標構建技術及方法存在創新性不足的特點,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中政策指標相對模糊,指標具有隨意選擇性,且指標內容相對復雜,高質量的數據不足。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力度不夠,指標體系往往局限在理論層面,實踐應用存在問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應當立足實際,對現今的方案進行有效調整,根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內涵,確定公共文化服務關鍵因素,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取得理想的效果。
2.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研究方法
2.1數據選擇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在研究過程中,自用戶角度展開研究獲得理論成果不足,定量研究成果缺少。因此,相關研究中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作作為研究平臺,全國用戶作為研究目標,利用電子問卷及紙質問卷等方法獲取數據。可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根據結果形成調查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16歲以上人群,人群數量為500,均為公共數字文化平臺服用用戶,男性人數283,女性人數217。調查內容中包括信息意識及信息技能、使用意向等。
2.2數據處理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各項指標,分析探索性因子,建設結構方程,獲得滿意度模型。信度檢驗過程中,信度代表量具有一致性及穩定性,信度系數在項目中,能夠作為同質性檢驗標準。社會科學領域中信度處于0.65-0.70間作為最小可接受指標,0.70-0.80之間信度良好,0.8-0.9間信度非常良好。統計結果顯示,用戶的整體信度為0.95。效度作為檢測指標中的反饋結果,效度高說明檢測結果與考察內容的契合度越高。因子分析過程中,思考KMO及Bartlett球體檢驗值,KMO指標需要在0.6以上。本次研究過程中效度檢驗指標為0.98,滿足處理要求。在模型建設過程中,分為模型識別及擬合、評價等過程。研究過程中利用絕對指數及相對指數、簡約指數等獲得卡方指標,滿足p>0.05,說明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在標準回歸系數中分析,經過調整后的模型具有顯著檢驗值。
2.3數據處理
信息意識、社會意識及信息技能等維度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起到重要影響。模型中的潛在白能量信息意識及社會影響等觀察使用意向對公共數字文化起到影響的目標。用戶信息意識及社會影響等影響系數為0.82,社會影響系數指標較高,使用意向對使用行為系數為0.88.信息意識維度中,用戶對信息價值貢獻度達到0.75,喜歡使用及明智選擇等同樣產生一定的貢獻。社會影響維度方面,同事推薦作為關鍵變量,好友推薦及身邊人推薦次之。信息技能維度中容易掌握作為關鍵因素,解釋力達到0.76,熟練使用及容易使用等維度觀察變量利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決定。使用行為維度關鍵結石變量對信息存在一定作用,習慣使用及依賴服務、滿足需求變量次之。
3.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研究結論
公共文化服務維度中,滿足文化需求是效能改善的基礎。服務過程中,需滿足群眾需求,改善群眾的生活方式,從而塑造文化認同感。
3.1將公平、公正作為價值取向
公平、公正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基本目標,能夠滿足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政府作為投資主體應當對服務的普惠性做出研究,文化財政支出應當立足基層角度,保障面對的群眾能接受文化服務。根據服務人口建設位置優越及面積適當的配套設施,強化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維護,在落實文化信息及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中,需根據地區條件進行分布,促進數字業務平臺及智能平臺建設,做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
3.2培養用戶信息素養
公共數字文化信息服務系統中,人才的培養較為重要。在實施過程中,觀察信息意識及信息技能情況,明確信息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分類培養及綜合培養作為方法,公共文化機構服務者的業務能力需進一步提升,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觀察群眾需求,使群眾自由應用服務,因此,群眾數字文化素養是必備條件。公共文化服務中,需培養群眾的信息意識及信息技能,使公共文化設施及文化服務結構,實現軟硬件結合的同時,提升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激發社會文化活力。
3.3促進社會資本流通
社會資本對群眾的影響較為重大,比如個人資本或者機構資本。公共服務需求及服務存在脫節問題,社會資本需求發揮自身價值。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及保障需做到與外部合作及跨越地區開展合作,從而發揮自身的公共數字文化優勢,使各個地區相互學習。在內需中促進溝通機制的建立,包括多種部門及文化服務因素,將服務機構及群眾機構等建立溝通機制,了解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較為重要,有利于提升服務效能。
結束語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過程中,政府是提供服務的單位,公眾處于被服務的地位,公眾與政府雙向合作能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公共文化機構在開展服務過程中需不斷打破傳統的限制思維,協調內部資源及功能,保障公共數字文化的服務與供給,還需與社會資本力量等合作,不斷改善服務效能,實現一體化服務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釗. 新時代云南公共圖書館面臨問題與發展思路——以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為依據[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38(03):111-116.
[2]王錳,陳雅,鄭建明.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關鍵影響因素及其機理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44(03):35-51.
[3]高文華.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促進公共文化平衡充分發展——以黑龍江省圖書館為例[J]. 圖書館建設,2017,(12):75-79.
[4]周浩.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環境下山東省公共電子閱覽室服務效能研究[J]. 辦公室業務,2017,(17):30-31.
[5]程煥文. 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精神——國家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責任解析[J]. 圖書館論壇,2017,3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