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標
【摘要】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對教學的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管理;有效教學管理體現在管理的全員化、目標的明確化、策略的科學化、課堂的生態化以及效益的最大化之上。教學文化是教學集體在社會文化背景下所形成,并與學校頂層文化相融合的教學生活方式;積極的教學文化對有效教學管理具有目標管理的同化、教師管理的活化、學生管理的感化、過程管理的深化、質量管理的強化、環境管理的美化等作用。實施有效教學管理的文化建設,要加強教學理念文化、教學制度文化、課堂活動文化和教師成長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文化
一、有效教學管理的體現與內容
教學管理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證。實現有效教學必須進行有效教學管理,以有效管理促進教學成效,以有效教學體現有效管理。
1.有效教學管理的體現
有效教學管理是教學各級管理者采取科學的管理策略調動師生的教學積極性,促進教學工作健康、持續、高效運行,達成學校整體教學目標的過程。有效教學管理的體現在于:①管理的全員化。在有效教學管理過程中,從校長到學生都是管理者,既要管人也要管事,既要管好別人更要管好自己,學生主要是自我管理;②目標的明確化。首先是方向明確,人人都要有清晰的發展和奮斗方向;其次是職責明確,即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從校長到學生都明確自己的管理職責;再次是任務明確,即每人每天每個活動環節都有明確的教學任務,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時候做完。③策略的科學化。首先是人本化管理,做到為了人,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以人為本,成人在先,育人為樂;其次是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學各項規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落實;再次是現代化管理,即能借助現代互聯網工具進行人力資源、信息資源、時空資源、社會資源的高效管理;第四是客觀化評價,即教學注重過程性、發展性和激勵性評價,淡化傳統的終結性、功利性和診斷性評價。④課堂的生態化。生態化課堂是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課堂,是“五生”教學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本性——研究學生,尊重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和發展出發;教學方法的生動性——照顧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通過課堂情境、網絡情境,甚至生活情境來進行直觀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教學策略的生成性——教師能根據課堂的實際表現靈活機智地調整課前的“預設性”方案;教學合作生活化——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交流、溝通氣氛和諧,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并能指向學生未來的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聯系生活;教學氛圍有生命力——教學智慧閃耀,教學熱情高漲,教學效果凸顯,教學發展持續。⑤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是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獲得最大的發展;其次是教學和科研都有明顯的效果;再次是繼承性與創新性協同發展;第四是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2.有效教學管理管什么
概而言之是對教學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物質資源是基礎,文化資源是靈魂,人力資源是根本。其相互關系如下圖所示:
教學設施:學校的一切硬件建設,如教室、實驗室、圖書室等;
教學工具:學校的一切教學設備,如音體美、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經費:用于教學過程的各種經費的合理、有效使用;
教學時空:教學時間分配、教學場地安排。
理念文化:教學思想、教學價值觀、教學信念;
制度文化:教學機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教學常規、教學監控、教學激勵等規章制度;
活動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交往文化、節日和競賽文化、教師成長文化等;
信息文化:包括知識信息在內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文化形態,電子悅讀信息、電子文檔信息、網絡交流信息以及電子教學管理系統等;
環境文化:樓宇文化、室舍文化、景觀文化、標語文化等。
領導素養:領導者的領導思想、作風、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師素養:學科教師和教輔人員的敬業精神、知識底蘊、人格風范、教學智慧等;
學生素養:心理水平、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
家長素養:家長態度、家長文化、家長的教育方法。
學生發展:能使學生勤學、會學、樂學,學習態度、方法、能力和實際效果都能持續提升。
教學特色:教學過程中的獨特風格,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
教學品牌:教學具有持續化優勢,教學質量在一定范圍內有凸顯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家長的忠誠度;
從上述內容可知,有效教學管理就是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在三種資源中,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通過人力資源而影響教學質量,但文化資源,對人的綜合素養具有導向性、激勵性、發展性等作用,因而當物質資源一定時,如何對文化資源的有效管理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文化對有效教學管理的影響
1.教學文化的內涵剖析
目前,國內對教學文化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概念及其內容結構的剖析層面,甚至對教學文化這一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從教學文化對教學過程有效性的影響來看,筆者認為,教學文化是教學集體在社會文化背景下所形成,并與學校頂層文化相融合的教學生活方式。
①教學文化是社會背景下的一種校本亞文化。校本亞文化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因為教學文化的主體都是社會的人,其教學思想、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觀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大文化圈的影響;其次,校本亞文化是一種教育性的文化,因為其文化建立的宗旨是促進學生核心發展素養的不斷完善。
②教學文化是教學集體內部的一種共同體文化。教學生活中的共同體文化,是基于學校領導者、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奮斗目標締結而成的行為規范。任何一種強加于文化主體之上的個人文化都不可能成為教學集體內部的共同體文化。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干群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加強人際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氛圍。
③教學文化是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一種活動文化。首先,教學文化是學校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學校的頂層文化相融合;其次,教學文化是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的一種活動文化,因而課堂文化是教學活動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④教學文化是教學集體的一種教學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由生活主體、生活條件、行為方式三者構成。教學生活方式的生活主體主要是師生;生活條件則是教學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條件的有機結合;行為方式則是師生的思維方式、合作方式、日常教學行為規范和習慣。由于教學活動是集體活動,活動中主體的指向是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教學生活方式則是一種集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2.積極的教學文化對有效教學管理的作用
①對目標管理的同化作用
目標的同化是指是建立共同一致的活動目標的過程。目標同化的關鍵是對活動意義所產生的共識。教學過程中,只有當師生對教學活動意義的看法一致時,教學目標才能得到有效的同化。而教學活動意義的一致性由引入教學過程中信息文化的實際價值(教學內容的客觀意義)和各主體的主觀價值(個人價值觀)所決定。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客觀價值還是教學主體的主觀價值,都是教學文化的范疇,因而對教學目標的管理,實質上就是對信息文化和觀念文化的管理。
2.對教師管理的活化作用
管理的活化是使管理對象已有的能級得到提升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管理,實質上是對教師勤業態度、專業能力、志業境界的有效管理,即提升教師敬業能級的過程管理。而教師敬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增強教師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和以文正心、以文化人的能力,因而對教師管理的活化,必須加強教師的成長文化建設,有效地提升教師整體文化素養。
3.對學生管理的感化作用
對學生的學習感化,一是靠情感;二是靠智慧,情感則動其心,智慧則明其理,而積極的情感在于人文的熏陶,敏捷的智慧在于科學真理的內化和探索,所以教學管理要加強文化的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管理,使人文性賦予科學的理智,科學性賦予人文的思想。
4.對過程管理的深化作用
深化作用是指自覺性、深刻性、創新性、持續性的作用。教學的過程管理,就是對教學各個環節的管理,包括師生課前的備課、預習管理,課堂的互動、合作管理,課后的學習效果反饋、教學反思和學生的復習管理等等,一句話,就是對教學常規和教學創新的管理。教學常規的有效管理,只有靠人本、科學的制度文化管理才能發揮教學過程管理的自覺性和持續性;教學創新的有效管理最核心的是靠理念文化的發展,因為教學理念才是教學創新的靈魂和動力,只有教學理念的變革,才能促進深層次的教學創新。所以說,有效的教學文化管理是有效教學過程管理的深化。
5.對質量管理的強化作用
有效教學管理實質上就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了,教學管理就有成效了。而教學質量的提高主要在于對其有效的監控、評價和激勵以及對教學問題的不斷解決。無論是監控、評價、激勵還是對教學問題解決,關鍵在于監控的自覺性、評價的客觀性、激勵的科學性和有關問題解決的有效性,也就是在于制度文化的自律,觀念文化的正確、課堂文化的完善、教研文化的務實,以及環境文化的感染。
6.對環境管理的美化作用
美麗的校園,不僅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的綠色花園,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凸顯、翰苑氛圍濃郁的書香學園。花香與書香的詩意化搭配,花園與學園的人文性結合,不僅使師生心情愉悅,而且無意中會受到文化熏陶,從而使得教學生活方式更有品位,更顯風雅。
三、有效教學管理的文化建設
基于上述的理論認識,結合我校教學文化建設的實踐,筆者認為有效教學管理的文化建設應著重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教學理念文化建設——樹立有效教學目標
管理是目標達成的過程,而目標是理念文化的導向和凝結。因而有效教學目標必須樹立有效教學文化理念:①樹立本真的教學理念。所謂本真的教學理念,就是能反映教學規律、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理念。由于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教的目的是據于學、為了學,學的態度要正視教、尊重教,所以我校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立教”,學生樹立“尊教求學”的理念,教學評價遵循“以學評教,以質論學”的基本原則;②樹立校本的教學理念。校本教學理念就是基于學校整體文化特色的教學理念。如我校的核心文化理念是“為峰”理念,辦學理念是“擎旗奮進,立人為峰”(以育人為己任,旗幟鮮明地向著樹德立人的高峰挺進。),校訓是“志在絕頂,勇于攀登”(志存高遠,意志堅定,步步登高,不言放棄)校風是“人人向上,日日自新”(你追我趕,不甘落后,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而我們的教風是“愛如山脈,思如泉水”(師愛像山脈一樣連綿厚重,教育思維和智慧像泉水般清澈長流),學風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堅實基礎,積少成多,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從當下做起);③樹立高效的教學理念。高效的教學理念,首先是多維教學目標和諧發展的理念;其次是“減負增效,重質輕量”的教學理念。
2.加強教學制度文化建設——規范有效教學行為
積極的教學制度文化,是規范教學生活方式的有力保證,學校必須重視制度文化的研究和建設。我校在這方面的做法是:①制度的民主性:就是每項教學制度都要達成教學文化主體的共識,不能只貫徹某一人或某一職能部門的意識;②制度的系統性:將橫向的項目性管理制度與縱向的過程性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形成系統的制度文化體系。如我校相繼出臺了《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績效考核方案》、《課堂教學考核評分細則》、《教學效果獎懲方案》的同時,也制定了《教學過程基本常規》;③制度的激勵性: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師生的健康、持續成長和創造潛能的積極發揮。如,在教學評價制度上,變分數的結果性評價為成長的過程性評價,變傳統的“以教論教”診斷式評價為“以學論教”的發展式評價。
3.加強課堂活動文化建設——優化有效教學策略
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就是有效課堂教學生活方式,是容教學理念、目標、內容、原則、方法、手段的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文化決定教學措施,教學措施形成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影響教學效果。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學理念上,依學立教,以教導學,教學合作;教學目標上,注重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內容上,變單科知識的獨立性為多科知識的融合性,變同一主題目標的單科內容為同一主題目標的多科內容;教學手段上,實施“互聯網+”的手段,推行微課、慕課和電子白板教學。
我校目前實施的課堂策略是嘗試“三三探究”模式,即教學過程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每一段又分為“穩健起跑(基礎探究)、智慧加速(培優探究)、頂峰呼喚(拔尖探究)”三個層次。學生通過該模式而形成“讀、思、說、用”有機統一的智慧課堂。
4.加強教師成長文化建設——活化教師敬業精神
實現有效教學管理,必須建設一支“愛生、愛崗、愛校”和“勤業、專業、志業”的“三愛三業”的優勝教師隊伍。而優秀師資隊伍的建設必須著力建設教師成長文化,包括教師成長的目標文化、培訓文化和激勵文化三大塊。
①教師成長目標文化。教師成長目標必須與學校整體文化和諧統一,脫離學校整體文化圈的目標不是目標文化,而是目標“湊合”。如我校在“為峰”教育的引領下,150名專兼職教師的成長目標是:
②教師成長培訓文化。教師的培訓,從培訓內容上分通識培訓與專業培訓;從培訓途徑上分統一培訓與自我培訓;從培訓空間上分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我校目前所采取的培訓策略是以校內自我培訓為主、以通識培訓為要的培訓策略。
③教師成長激勵文化。就是建立品德與才智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師德師風考核,教學業績考核,教研成果考核,專業成長考核。
參考文獻:
[1]劉慶昌.教學文化的意義探尋[J].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征新論,龔孟偉.當代教學文化的本質與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3]劉利平,劉春平.國內教學文化研究現狀評析[J].唐山師范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