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要】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通過對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研究,讓教師逐漸認識到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作用與積極意義,從而更好地挖掘出美術鑒賞課堂的內在含義與人文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開展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活動,通過情境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小組合作教學、探究教學等方式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緊臨社會現實,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適當的輔助于現代化技術手段。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擁有良好的課堂體驗,在新課改背景下真正實現提升學生審美觀念與審美意識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研究
在新時代課程改革要求下,傳統美術鑒賞課堂的教學缺陷日益凸顯出來。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探求創新化的美術鑒賞教學方式成為了當務之急。在美術鑒賞課堂中,通過學生感官與視覺細胞的調動,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本篇文章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展開深入的分析討論,再結合我省課改特點提出相應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基本設計理念
1.我國現階段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的現狀
我國新時代教學體制改革給各學科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確立了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課堂模式,提倡更具創造性課堂活動的開展,這些都是傳統課堂中所不能實現的。但是我國大部分家長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將升學考入理想大學作為高中學習的第一目標,造成廣大學校忽視了學生藝術素養與心理的健康發展,忽略了美術鑒賞課程的重要性甚至是取消不開設這門課程。
在傳統美術鑒賞課堂中,教師教育方法單一,講解較為粗淺枯燥,致使學生在美術鑒賞中難以提起興趣,不樂于聽甚至是聽不懂教師講解的內容,這不但不能幫助高中生緩解壓力,還會給其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十分不利于新時代高中生個人素養的發展。雖然我國一直倡導新課堂改革,但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高中美術鑒賞課堂的有效開展,還需要美術教師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引導,逐漸緩解傳統課堂遺留下的弊端。
2.新時代高中鑒賞課堂活動設計的基本理念
(1)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為原點,通過新知識的引導不斷發散學生思維提升認知水平,在學習理解新知識的同時不斷鞏固原有知識。同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最終目標,那么教師就要考慮到何種活動能夠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①把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準則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開展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最好時機,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學生們能夠了解到美術大師的思想,在美術世界中緩解文化課帶來的壓力;同時學生通過對于美術創作背景、立意的了解,樹立新的思想觀念,在鑒賞中不斷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
②增強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與解決能力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輸,更應當是師生間形成互動交流的形式。身為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理解事物的能力,在師生交流中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考慮到課堂中學生的真實感受,出現問題時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并尋找解決方案,以此為基準不斷增強學生的創造力與理解力。
(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居于課堂主體地位。對于當代美術鑒賞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研究所學知識內容,就像學生要到很高的樹上摘蘋果,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告知學生如何搭建梯子,如何順著梯子爬到樹上,學生需要做的就是自己通過攀爬取到蘋果,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夠取得果實,同時也能感受到收獲的過程與樂趣所在,因此新時代課改中教師應轉變身份,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具體教學策略
1.通過課堂情境的創設,打造良好課堂氛圍
①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將趣味教學與情境教學有機結合到一起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高中美術教學事業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讓學生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經實踐調查證明,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對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學模式的創設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投入課堂活動中,另一方面還能最大限度的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基于此,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教師更應采用科學化、合理化、創新化的教學手段。
例如,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想要通過情境的方式導入課堂信息,對此教師可以采用現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展現出來,進而更好的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如在學習鑒賞古代陶器與瓷器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播放有關中國陶瓷的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神經,初步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了解其背景起源與工藝特色等,教師可以借助時間脈絡的形式,讓學生對中國古代瓷器有一個縱向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輔助于故事或詩詞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如為學生介紹哥窯名稱的起源,為什么中國青瓷在西方被稱為“celadon”,這些情境導入的形式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在美術課堂中難以集中精神參與課堂活動,教師通過趣味化情境的創設就可有效緩解這一現象,學生也容易放下戒備放松身心的投入到美術鑒賞課堂當中去。
②美術鑒賞課堂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新課堂改革背景下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與遞進式的探究,以及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接受到美術作品表達出來的內在含義,有效緩解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弊端,如此學生不再畏懼美術鑒賞課堂,甚至會感受到美術鑒賞課堂的樂趣,與美術作業所賦有的獨特含義。
例如,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運用以下順序:①作品觀察:課上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幅美術作品,讓學生觀察并思考自己看到這幅作品的第一感覺是什么,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思考過后在教室中隨機挑選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第一印象;②作品分析:根據教師提供的美術作品,對其年代、結構、色彩、類型等因素進行分析,并且細致化的總結出作品的具體特征,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了解畫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采用了何種形式的表現手法,作品向我們傳達出來的精神與信息是什么,在循序漸進的引導探究中讓學生逐漸加深了解。除此之外,在探究過程中也可以鼓勵學生三五成群的進行討論、交流,相互交流感受與見解;③作品判斷:當學生對美術作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與自身的判斷,對美術作品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并且能夠闡述出美術作品的表現手法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形式,并給出相關具體的說明。
③尊重學生對于美術畫作的個性化見解
為了高效地完成美術鑒賞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更多的視角看待美術作品。了解班級當中學生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在兼顧整體學習進度的同時顧及到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每一個高中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于藝術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此高中美術教師可以依據這一點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的鑒賞平臺。
例如,世界著名的名畫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梵高——《向日葵》等等,這些畫作飽經社會的變革與歷史的風霜,使其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高藝術價值,對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名畫的賞析。首先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下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課上講自己的查詢結果并分享給班級同學,實現資源共享;又或者在賞析《最后的晚餐》時,學生受到感觸最深的地方就是耶穌遇害,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引導其細致的觀察畫作當中每一個人的具體表情,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來發散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更多美的元素。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學生作為高中美術課堂的主人,在很大程度上其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進程與教學效果,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能夠促進課堂進程的發展,反之較差的學習態度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有效的提升廣大高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與學習態度,以實現其藝術素養的大幅度提升。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各種課堂模式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畫作的魅力所在,鼓勵學生發表個人對于美術作品的客觀評價。
例如,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一畫作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一小段視頻為學生介紹達芬奇創作的相關背景知識,而后將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獨立的賞析,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留下賞析內容,小組賞析完成后小組成員要共同合作以畫報的形式展現賞析結果。由于每個小組成員的想法、個性都不相同,就會得出不同的賞析結果,在這過程中小組成員要相互協商相互包容,因為畫報的版面有限所能展現出的內容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小組成員選舉出本小組認為最好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細細品味蒙娜麗莎微笑的含義,教師在對學生畫報進行點評的時候就是認可學生想法的同時。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夠發揮個人想法,同時在教師點評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實現課堂效率與學生個人能力的共同提升。
②走出傳統課堂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并且一定程度上通過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幫助學生緩解高中學習的壓力。對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傳統課堂,開展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
例如,在帶領學生鑒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庭中搜集與民間美術相關的內容,如年畫、剪紙畫等,當學生帶到課堂中來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場當中圍成一個圈,讓每名同學依次介紹自己帶來的作品。在操場這種自然環境中學生可以放下課堂中的約束感,鑒賞中國傳統美術的同時舒緩身心,得到良好的課堂體驗。如果學生時間、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舊貨市場或者民間藝術聚集地,讓學生親眼看一看民間藝人是怎么制作剪紙的,在舊貨市場中也能發現許多不一樣的東西,培養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這樣是最具生動性最具說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一。
又或者是在一堂美術鑒賞課程中,一直是教師講述學生聽,學生完全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教師拋出問題學生興趣低下懶于開口,就算是闡述自己的觀點也不知從何說起如何說起,長久以往學生就會出現懶惰不愿思考的行為,十分不利于美術鑒賞課程的開展。對此教師需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于學生,課堂當中少為學生灌輸一些枯燥的文字知識,鑒賞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講述出自己對于畫作的看法與見解,鼓勵其多與其他同學交流交換經驗,不斷增強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此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同時也轉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在教師與同學的鼓勵下也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3.新課改背景下美術鑒賞課堂的開發利用
①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開展演講競賽法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青少年的好勝心不斷激發其潛在能力,通過開展演講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分成對立小組圍繞某個美術作品開展辯論,兩組組員分別持有不同的觀點展開演講與論述。
例如,教師可以將梵高的《麥田上的烏鴉》作為學生演講辯論的課件,初始環節教師先帶領學生初步了解這幅作品色彩與表現手法的運用,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在學生論述的過程中提煉出兩種較為貼合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讓學生分成兩組圍繞兩個觀點開展辯論。一組學生的看法是:《麥田上的鳥鴉》是梵高即將步入死亡的畫作,整幅畫面線條較為生硬,表達出來的意向也是絕望、悲哀、凄涼的。另一組同學的看法則是:此幅畫作僅僅是暴風雨過后麥田經受風霜的現象,表現出來的也是雨后遼闊的場景。首先教師需要肯定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其次再通過多層次、多方位以及綜合化的分析,從不同角度增強學生的美術鑒能力賞與藝術素養。
②美術鑒賞素材要緊臨社會現實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不應當在是對畫作單獨的欣賞,而是要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脫離了社會與生活的美術鑒賞課程是不具備活力的,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到一起,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美術創作的真正意義。
例如,在進行戰爭與和平相關美術素材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實時熱點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如前段時間發生的沙特等國家對也門展開的空隙時間,讓學生觀看與也門撤僑相關的圖片與影視劇材料,這些資料生動的向我們闡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沉重的打擊,從而從內心深處引發學生對于戰爭的反思以及和平的期盼,同時在也門撤僑時間當中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感,為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感到自豪。此類實例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社會意識、安全意識、和平意識等情感態度的培養。
③對美術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化的選擇
美術鑒賞資源包括自然、社會、學校與網絡等資源,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教材展開教學,更要善于利用并整合各方面的美術資源。對于教師而言要養成自覺、積累、觀察的好習慣,在生活凡是能夠運用于美術鑒賞課程的素材信息都要單獨保留記錄下來,其中包括美術資訊、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資料,當教師對其進行整理后就可以帶有創造性的將其運用到美術鑒賞課程當中去。教師多收集社會、生活、新聞、報紙、網絡等方面的資源信息,然后將它們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中,這些多方面的資源信息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特別是取自我們身邊的事例,學生特別容易對它產生親切感,學習更主動和投入,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1]鄒琴.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7(16):157.
[2]楊雪梅.高中美術“美術鑒賞”模塊課程整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6):92-93.
[3]蘇龍.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科技展望,2015(11):193.
[4]陳藝瑞,陶旭泉.高中美術鑒賞教育存在問題及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