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上萍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與晨。移用到老師的課堂上來,就應該是:教學之計在于始。即是說,要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的,那么就要從第一堂課開始精雕細琢。對中職學生,更須如此。
每每接到一個新的班級,很多老師喜歡或者說是習慣于對學生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后就切入教學內容。比如:同學們,大家好,我是××老師,從今天開始教你們的語文。教學是個雙邊活動,既有老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所以同學們要做到安靜、自律、認真。下面,我們開始上新課……我也曾經很多次以這樣的開場白來開啟我的教學模式。遇到自律性強、求知欲旺、學習氛圍濃的學生群,這樣的模式完全可以順暢地開啟你的新班教學。但倘若遇到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的學生群,那么,如上的開場白,無疑是蒼白無力的。
于是,在中職學校任教一年以后,我的第一堂課再也不是以簡單的自我介紹和簡潔的鼓勵性話語來開始了。我意識到:喚醒沉睡之人,要沖著他的耳朵;沖淡抑或驅散人之散漫,須得對他有所要求。所以,擬下對他們的要求,這是第一步。但如何讓他們記住并接受這些要求,這就是要去認真思索、苦苦探求的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了。
有人說,這世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確乎如此!我們與學生,終究隔著時光的長河,并且會越隔越遠——時代的發展、理念的更新……再加上各自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性格特點、觀念、取向等等各各不同,代溝在所難免。但任何人皆是從娃娃長大的,都經歷過漫長的讀書生涯,故而,很多東西應該都是共通的。再加上從教十余年,于教學于生活于人生總歸有了些許理解和見解。所以,要將“授”轉化為“受”,我決定從“尊重”二字入手,引導學生逐步走進對他們的要求中去。
為此,我先設定第一個問題:
一、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問題設定好之后,開始教學操作。我嘗試過好幾種方式:
1.學生各抒己見。
2.分組討論,由組長總結陳詞。
3.老師列舉幾種典型的人生狀態,讓學生對比選擇。
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做總結。我曾經用過這樣一段總結詞:
金錢可以買到所欲之婚姻,但買不到真正的愛情;囚牢可以禁錮羸弱之軀體,但關不住自由的思想;權勢可以享受表面之恭順,但得不到真心的尊重。接著,順理而下,我設定了第二個問題:
二、什么是尊重?怎樣才能獲得尊重
尊重,是與生命比肩前行的東西。從生到死,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生活在一個彌漫著“尊重”的環境里:尊重自己,所以每天從起床梳洗開始,認真生活;尊重他人,所以每天匆匆奔忙、各司其職,盡量不給人增添麻煩;尊重世界,所以愛護一草一木,遠觀而不褻玩焉……
從對尊重的理解中,讓學生先明白:尊重是互相的,是利己利人的,是一個終其一生都要身體力行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第三個問題上來
三、課堂上,師生間如何互相尊重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從課堂上教學雙方的角色扮演和定位入手。于是,我把這個問題細化成兩個問題來明確:
1、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怎樣做才是對自己、對職業、對學生的尊重?
2、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要怎樣做才是對自己、對同學、對老師的尊重?
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往往需要引用韓愈《師說》中的經典之句:師者,傳到授業解惑。
第二個問題的解答,我是這樣來講的:
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很多的角色,階段不同,角色不同,對象不同,角色也不同:小時候,你的角色是父母的掌中寶,只知索取不能回報,而長大成人后,你的角色就是父母的身旁樹,是他們的慰藉和依靠;對父母而言,你是子女,對單位而言,你是職工。現階段,現在,你們扮演的是學生的角色,于己,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的行為、語言、情感,才能“不負生命不負韶華,于人,不攪擾不傷害,不跟風不盲從。簡言之,即是只要在心中牽起兩款大幕來,一款叫”不干擾于人”,另一款叫“不受人干擾”,那么,于己于人的尊重,不是就在囊中?
如此,點點鋪引,將學生引導到你預設的“天井”里面,以具體的要求為核心,再以學分的加減作方圓,基本上就為自己順暢地進行教學開辟出尺畝方塘來了。
現在的學生的確難教難管,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但,只要把握好了這第一堂課,以后的教學確實要順利得多。
所以說,要想讓學生靜下心來,隨著你的指引去聽“世界”,首先必須得叫醒他們的耳朵,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從你的第一堂課開始吧!
(作者單位:涼山州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