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瑤
【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的流動性和更新速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信息化浪潮,文化館作為傳統文化服務行業,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可以在理念、管理和服務上實現新的跨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和科技融合,推動運用數字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本文,筆者將從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給文化館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入手,以溫州市鹿城區文化館為例,淺析“新媒體+文化館”模式的服務效能空間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 服務效能 鹿城區文化館 探索 實踐。
一、“新媒體+文化館”的機遇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信息傳播平臺更便捷、信息傳播成本更低、信息互動模式不斷增強,這些變化對于文化館效能都產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其變化不可忽視。
(一)信息傳播速度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制約,這對于文化館服務效能的提升是不可忽視的,有效利用信息傳播速度的改變,對宣傳文化館工作、提高文化活動市民參與度、活躍文化館公益培訓班、樹立良好文化館品牌等等方面都有推進作用。
(二)信息傳播平臺
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是無限的,尤其是手機“微傳播”方式更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果想參加某個文化館活動,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在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服務項目和活動情況。現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傳播”,正成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已經成為信息傳播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信息互動模式
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受眾不僅享有絕對的主動權,可以決定所接受的信息內容,而且隨時反饋其態度和決定,可以隨時把自己所見所聞、所看到的新聞進行二次轉載。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互動模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文化館通過大數據分析,將更加直接、便捷的從受眾那里得到反饋,以便于進行用戶需求識別,及時的進行工作調整、改變,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
二、鹿城區文化館如何應用新媒體提高服務效能
新媒體數字化時代,文化館必須在傳播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探索、實踐,從而做出改變,形成有效的應對之策。筆者認為,文化館在探索過程中的核心就是“應用”。包括對網絡的應用,對數字化的應用,對各類信息終端平臺的有效把握等等。
(一)網站宣傳工作
對于文化館而言,想要利用新媒體中的網絡這一媒介對其進行傳播,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對其文化進行網絡化應用。文化館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文化館的服務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文化服務生態。
在應用的實際過程中,具體的操作主要就是要求群眾文化工作者將相關的傳統文化制作成網站,在網站上開展文化館宣傳工作,這樣就能夠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讓每個網民都能在其業余時間內對文化館職能、當前工作等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2014年,鹿城區文化館網站正式上線,開始將群眾文藝展演、演出活動信息、視覺藝術展覽作品等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市民可通過文化館網站實現在線點播和瀏覽文化館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2015年,鹿城區文化館又對網站進行了全面升級改版,這次的升級改版文化館特別聘請了專業團隊,在原有網站的基礎上進行了頁面設計、內容擴充、子欄目重構等等,實現了在理念、管理和服務上新的跨越。實現了包括信息傳遞,文化服務配送平臺,網上同期發布、互動,公益培訓報名,文藝作品、視覺藝術作品數字化推廣,需求與反饋等眾多業務和服務項目。
自2015年始,鹿城區文化館的公益培訓報名工作從線下全部轉移到線上,網絡成為公眾報名的唯一窗口,市民不再需要親自到現場進行報名,只需要在家里動動鼠標就可以完成公益培訓報名,十分方便快捷;對文化館而言,文化館不再需要特意安排報名場地、不再需要人員控制報名秩序等等,只需要安排技術人員對網絡報名進行刪選、核實,確定名單后進行反饋即可,大大提升了文化館公益培訓報名環節的工作效能。
(二)手機端宣傳工作
文化館開放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載體、新平臺、新陣地,是“新型的公共領域和社會聯結方式,開創了增強公民文化素養的新路徑。文化館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不受工作時間和開放時間限制,隨時隨地可以打開電腦或手機進行網上的瀏覽、互動,“進行動態化、個性化的自我表達,進行及時性、泛在化的內容共享”。
2015年,鹿城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一個新型信息交流互動平臺由此誕生,鹿城區文化館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信息發布、文藝輔導、文化傳播等綜合服務,對公眾進行管理和服務。用戶可以在自己的手機、iPad等多終端上接受文化服務,得到文化館一手信息。2016年,鹿城區文化館對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了全面升級,一方面增加了公益培訓報名工作,減輕網站報名壓力的同時還進一步為市民報名增加了便利;另一方面,鹿城區文化館進行了微網站建設,把傳統網站進行資源整合,市民可以在手機端瀏覽鹿城區文化館網站上的幾乎全部內容,這代表著除了公眾號發布的即時信息,市民將得到更加優質有效、全面具體的公共文化服務。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文化館工作效能的提升已經離不開對互聯網的應用、對新媒體的掌握,運用數字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已經成為文化館提升服務效能的必經之路。因此,克服改革路上的種種困難,落實基本設施、經費保障,提高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傳播質量,確保人才隊伍建設等等,都需要各方的全力支持、配合。
【參考文獻】:
【1】曹晶,《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文化館新媒體服務探析》,《藝術科技》2015年第10期。
【2】黃黎,《互聯網科技視角下的意識形態建設》,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12月。
【3】林青,《大數據應用與文化發展趨勢——〈大數據文化〉研究報告述評》,《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4】李曄,《后現代視閾下互聯網信息消費的文化闡釋》,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5】初鵬,《“微平臺”對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接收習慣帶來的深刻影響》,《科技傳播》2015年第01期。
【6】杜染,《“互聯網+文化館”的新媒體空間探索》,《文化發展論壇》,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