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丹
摘 要: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各種網貸平臺的興起給銀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銀行業亂貸款、 亂拆借的現象愈加嚴重,導致不良資產越來越多。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手段包括核銷、債務重組、打包出售、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債券化是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最佳方式。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關系進行解析,分析了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筆者的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法律關系
一、不良資產證券化概述
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包括催收、核銷、債務重組、向資產管理公司打包出售等方式,而不良資產證券化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即資產所有者通過組合打包,將資產池中流動性較差的部分以證券化的方式使其在金融市場上流動,從而提高資產流動性。
美國是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開創者。20世紀80年代,美國爆發儲貸危機,大量銀行面臨著倒閉的風潮。于是,美國國會在1989年通過了《金融機構改革、復興與強化法案》,并同時創立了資產重組信托公司(RTC)。RTC公司將收集來的不良資產組成資金池,并將其出售給房利美和房地美,再由這兩家公司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后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目前,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發行國,也擁有著全球最為成熟的證券市場。
韓國是亞洲地區首先對不良資產進行債券化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對財閥集團的優惠政策導致財閥企業向銀行大幅舉債,給銀行帶來了高額債務。為了解決這一危機,韓國政府建立了韓國資產管理公社。據統計,KAMCO在1997年到2001年,四年間里總共收購銀行不良貸款43.2萬億美元,并于2000年6月1日,發行了第一只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了保障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順利有效實施,韓國政府還先后通過了《資產證券化法案》、《住房抵押債權證券化公司法案》、《企業結構調整促進法》等法案,這些法案對于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
(一)資本市場的日漸成熟
經過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國金融市場不僅在國內逐漸完善發展,其也開始走向國際市場。比較標志性的事件就是近幾年我國許多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新浪等。中國資本市場總值截止2017年,已經接近50萬億。中國資本市場的日漸發展,為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銀行運營方式的轉變
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向專業化轉型階段、向商業化轉型階段、向市場化轉型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對銀行業的職能進行轉變,進由政策性向商業化轉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對銀行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標志著銀行向市場化轉型的又一歷史性進步。銀行的市場化體現了銀行的不良貸款與市場環境以及自身因素有關,所以銀行也應當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不良資產的問題。
(三)投資者的逐漸專業化
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也側面推動了投資者的專業化。這些投資者們經過長時間的歷練,積攢夠了豐富的投資經驗,會對具體的投資項目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再決定是否要投資。投資者不僅包括個人投資者,還包括公司和一些投資機構。不良資產證券化為這些投資者提供了投資產品的來源,豐富了投資種類。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價格必然要低于其他同類產品,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之一。
三、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現狀分析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頂層設計存在缺陷。
我國《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法律基礎。但是,其中仍存在許多矛盾的地方。《公司法》中規定了固定的經營場所相關的生產設備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實踐中特殊目的公司并未要求這樣的條件,所以法律以及實際操作存在有一定的落差。而且,對于整套的證券化流程、以及一些制度還有相關人員的要求都只是散見在其他法律法規當中,并未有一部健全完整的法律法規出臺。許多的交易機制尚處在摸索階段,只有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潛在問題才會浮出水面,這些都有待于日后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完善。
(二)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評級水準參差不齊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需要將自己的不良資產打包給特殊目的公司,然后特殊目的公司將這些不良資產放入資金池,再對資金池進行分類,這其中就需要很多的中介機構介入,尤其是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在進行評級時,缺乏一個完備的評級體系,導致了評級水準參差不齊、評級信譽度不高等問題。證券的評級對于證券化的資產進行定價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投資者進行投資選擇的重要依據。因此,在實施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要對資產池中的資產進行嚴格、公正的信用評級。
(三)不良資產定價困難
資產定價是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提高回收率、降低經營風險的基礎。不良資產的定價主要受資產的性質和定價技術的影響較大。影響銀行不良資產證券的資產主要是次級類、可疑類以及損失類資產,其與普通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有明顯的區別。正是因為這種性質上的差異導致其估值和定價都比普通的證券產品較為復雜。第二個影響因素是定價技術。不良資產定價主要有三種模式,即賬面價值法和賬面折扣法,市場定價法和數據分析定價模型法。市場多采用賬面折扣的方式。而折價發行的價格是影響銀行不良資產回收率的關鍵。當折價發行的價格低了,銀行所承擔的損失也就越大;當折價發行的價格過高,則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選擇。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市場本身所具備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在市場中的影響比較廣泛,依靠市場定價的方法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定價技術也成為影響不良資產定價的一個因素。
(四)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相關人員能力有限
資產證券化在我國屬于金融創新類產品,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而且構成復雜,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技能要求非常高。在目前的實踐中,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緊缺;而且現有從業人員水準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從市場投資者角度來看,投資群體單一,多為國內的專業機構而非個人投資者。在認知上,不少投資者的認知水平仍然有限。許多投資者較為保守,認為這些次級類、可疑類的貸款并不具備證券化的條件,其投資積極性相比其他證券化產品較低。
四、結論與建議
(一)加快健全法律體系,完善相關政策
一部系統的法律法規對于不良資產證券化至關重要。國家應該根據金融市場的特點制定出一部專門規范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對于現存的法律法規中模糊不清的條文給出清晰的界定。對于相關的市場準入準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配套制度進行具體規定。在監管方面,也需要相關政策的出臺。監管機關具體的監管職權與職責需要有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監管的機關必須提高自己面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以及提高相關處理方案出臺的及時性,避免臨時性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在不良資產證券化時,還需要簡化審批手續,讓銀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處理掉自己的不良資產,從而造成更多的損失。
(二)建立健全信用評級體系
證券化的不良資產是否能夠順利在市場上流通并且有人購買,關鍵在于投資者對于該項資產的認可度,而投資者主要是通過信用擔保和評級機構來確定。所以,信用擔保機構和評級機構所出具的意見至關重要。有必要由政府或者專門組織機構建立一個獨立、客觀、透明的信用評級體系。信用評級體系可以由國家進行總體設計,在具體設計信用評級體系時,也可以參考韓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評級標準,或者與國際上著名的信用評級機構合作。在進行信用評級體系具體落實緩解,可以分別挑選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城市進行試點工作,對于試點工作開展期間的出現的新情況,可以再調整評級體系,實現對評級體系的不斷優化完善。
(三)降低定價難度,提高資產定價合理性
雖然大部分不良資產都是次級資產,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因時間原因而暫時成為次級資產的“優先級資產”。這些資產大都是因為一些企業暫時的經營狀況惡化導致其在還款日期成為了次級資產。因此,可以優先考慮將這些不良貸款開展證券化。在定價技術方面,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時,可以在貸款前對用戶提供的資產進行一個全面的審查與估值,以便為這些資產在日后成為不良資產進行證券化處理定價時提供依據。其次,可以由政府或者行業內部自行組織專業的資產估值機構。資產的市場流動性也為合理定價提供了一項的參考標準。還可以從一級市場擴容、提高投資者多樣性等角度入手,提高產品交易活躍度來提高估值定價的可參考性。
(四)大力培育具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擴大投資主體范圍
筆者認為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國家可以提高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支持力度,讓廣大就業者看到其就業前景;二是對現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三是加強人才的國際交流,推動相關出國項目的優惠政策。在投資者的方面:國家應該在有限的范圍內,降低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壁壘,讓投資環境活躍起來。國家可以借用互聯網的力量,利用一些自媒體,提高投資者固化的投資認知。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是一種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新型方式,仍處于摸索階段,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探索。面對未來的證券化的漫漫長路,其中必定有許多艱難險阻,這就需要一定的洞察力與預見力,政府既要放開市場,讓市場自由發展,又要有一定的把控,及時預見風險并且及時處理。總之,長路漫漫,半程風雨半程春。
參考文獻:
[1]荊詩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信貸化問題探析》,載《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年版第09期。
[2]董文欣,王一峰:《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模式分析》,載《金融博覽》2018年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