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蕾


【摘要】 ?本文通過《清明上河圖》美術課堂同題異構教學靜慮,認為要“行”好教學首先要“作”好教材。嘗試以開放的視角研讀教材,結合課程與學生具有的條件,創造教學活動新模式,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 ?教材理解 學習目標 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43-02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五大目標中“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作為美術本體在美術教學中是基礎也是核心。一直以來美術教師們都在努力實踐,以求到達最好,對于教學開展的關鍵點“教材”和“課堂實踐”,筆者對其理解是:“作”教材,即分析、重構教材,根據學生認知和需求確定學習目標,正確選取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重點;“行”教學,即圍繞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創設適合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實效。
一、研讀教材,抓住教學重點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本體,教材也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呈現。任何一節美術課都是以老師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分析、凝練,并在實際應用中,經過取舍后形成并把握重點,這一點在美術作品鑒賞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
2018年,筆者參加了初中美術同題異構,課題是《清明上河圖》。在以往多次賽課和觀摩課中,也看到多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教法,多數老師圍繞宋代歷史和畫面故事展開教學,這不由得使人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是歷史課還是美術課?
課題的安排在編寫時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內容之間也有著關聯。翻閱蘇教版八下美術課本。教材第一模塊欣賞·評述——中國山水畫賞析,第二模塊造型·表現——風景寫生。第一板塊重在從中國山水畫的文化背景、筆墨章法、風格流派等方面介紹賞析,讓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點,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第二模塊則用現代表現手法描繪生活,描繪自然,其中涉及了西畫的透視法。中西交融,為進入下一課《清明上河圖》作了鋪墊,提供了借鑒。
來自中國12世紀的《清明上河圖》集積了中國畫的眾多元素和題材,將現實主義題材以特有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呈現于世人面前。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幅作品,既可分析繪畫技巧和表現手法,也可欣賞北宋京城的風土人情,甚至可以探究其社會歷史價值,如果純粹看其風物,著實委屈了這幅作品。為了重塑此課,筆者數日面對此畫,每一次展卷,內心都波瀾起伏:視線時而俯瞰全景,時而走進街市,游觀傾聽;時而又隨車馬,徜徉而出,無比奇妙。不禁想問張擇端:你是如何畫出這樣的作品?迫切尋求答案的心理讓筆者有了初步的教學方向,既然有前面兩課為鋪墊,本課可圍繞中國畫“六法”中首綱“經營位置”,以遠眺的方式,縱觀全畫,首先解決如何看畫,即了解畫作如何畫,畫家如何巧妙布局,展現時空相融。
好畫“能品”,但缺乏“會品”的眼睛和頭腦以及對傳統的熱情。老師對于教學涉及的作品首先要進行自我鑒賞,產生情感,而不是單刀直入,生搬硬套。借石濤之法“借古以開今”,“品”從感知、理解、到評價,可以讓人具備審美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
二、評估學生,落實學習目標
筆者調查了所在學校中部分學生對中國畫的感受如何,答案大多數為模糊:一部分說看不懂或蠻好看;有些說看著簡單畫著難,控制不了筆墨;還有一部分則說不喜歡中國畫,認為油畫更好看。學生的問題在于:畫怎么看?畫怎么畫?畫好在哪?這與筆者的問題極為相似,既然是共性問題,就決定從圖像識讀入手,解決學生最根本的鑒賞困惑。首先進行課前自學,設置自學調研問卷,主要涉及:
1.繪畫主要步驟有哪些
2.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表現方式有哪些?請舉例
3.根據已學知識,在中西兩幅畫中尋找透視關系,發現其不同。
4.請你試試從不同位置、不同的視角看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感受。
5.和同學一起了解北宋宋徽宗時期的社會狀況,尋找描寫京城汴梁的文字,
問題的設置為教學內容的確定起關鍵作用,一是通過課前調研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二是通過自學探究,預習獲知與本課相關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胸中點墨”,能與老師同步。
其次,筆者利用學生在教材第二模塊·風景寫生所學內容和方法,布置學生畫一幅《家門前的風景》,并寫出自己的位置,最想表現哪些內容,畫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問題。作品回收后歸納、整理,學生的作業中問題集中表現為:1.取景構圖,如何選取表現內容;2.表現,空間感難易表現,過于平面,透視關系錯誤。同時,學生的作品也可成為教學中的講解對象,更直觀更貼近學生。
行進到此,筆者可以確定的教學內容是結合教材,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創設問題情景教學模式,賞析作品在繪畫·經營位置中的藝術特色,并幫助學生解決創作中取景構圖的困惑,從而培養學生感知和思考,理解和判斷,評價和創作的能力。教學雖以學生為主,但教學不可無重點,因此確定教學內容的主體還是老師本人,老師關注的是在這些內容中學生會產生什么樣的問題和難題,要順著這些問題和難題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
三、創新模式,提高課堂實效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先生教育精髓,即老師牽手,最后放手;老師少講,最后不講,讓學生自己學會探索、學會辨析、學會歷練,從而獲得知識。教學內容的展開在課堂活動中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創造力和學習欲望,而不是直接灌輸知識。在確定教學主要內容后,需要用適合學生的方法,進行有條理的組織,老師必定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引導著學生一步步解開他們的問題
筆者在《清明上課圖》教學活動安排中,關注兩點,一是學生面對的是古畫,時代久遠,如果能與古人對話,則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因此設計了第三人物,即畫家本人,創設出與古人對話的場景,由畫家帶你入市觀景。這個角色擔當了重要環節中提問和過渡,代替了老師說話,同時豐富了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熱情。二是層次分明,由淺入深,深從淺出。緊抓經營位置這個目標,從點、線、面到體,結合西畫焦點透視法,逐步感知、分析,讓學生清晰明朗。
例教學活動:
A.欣賞學生創作《家門口的風景》系列
B.課題:家門口的風景
(一)張擇端以畫會友
張擇端語:八百年前我也畫了一幅家門口的街景,請大家指正。
展示《清明上河圖》,說說你的第一感受,并結合自己作品,就創作提問畫家
問題集合并進行分類:
1.作品背景——通過預習與滲透解決
2.創作手法——本課重點
3.創作技法——延續至下一課
張擇端語:那我帶大家游覽一下,在游玩中或許疑問就解開了。
(二)游景解疑
1.站在畫外觀——選景
背景:根據預習交流對北宋京城汴梁的認知。
視角:俯眺北宋京城的平面圖,尋找張擇端畫面內容所在。
選擇:面——點(1、以點代面,“點”具有代表性;2、角度、內容適合于畫面,疏密有致,表現美感。圖1)
表現形式:長卷
2.走進畫中觀——經營位置
師語:走吧,我們一起去看看,畫家家門口到底是怎樣的風景。
布局(圖2):
張擇端語:通過水陸兩線游覽,可發現我家門口的街市格局?
活動:每小組一張,兩個顏色分示所看到的路線,觀察其中的變化
構圖(圖3、4):
師生:中西繪畫比較,焦點透視的特點和局限。
張擇端語:大家的構圖方式很有意思,我生活在12世紀,從未聽說過,我只是借著前人畫山水的方法表現家鄉一角,在大家看來,我的這種構圖方式叫什么呢?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的不同特點
師:沿著水陸兩條線邊走邊看可以逛上一天,張擇端是怎么把對象安置在這兩條路線旁的,并且要做到統一變化。
活動:1、用幾何形給《清明上河圖》分解,觀察畫面內容經營的特點.(圖5)
2.用幾何體將幾何面完整,展現立體的效果圖。(圖6)
張擇端語:同學們這種解構方法太有意思了,不同的幾何形體一下就把我的畫面布局分析的一目了然,佩服!
……
以上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虛擬人物張擇端成為了本課的導游,師生皆成為帶著問題的游覽者,看似請第三人物解決問題,實則是師生在活動中共同解開了《清明上河圖》的構圖之謎,也解了自己的困惑。
通過《清明上河圖》的講解,筆者認為此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基本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繪畫,借助老師的圖式分析,以模塊式的方式理解此畫的構成,對自己的創作有了新的想法。借助多媒體課件學生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以今入古。學生借此課能夠對教材的內容有前呼后應的體會。
四、結束語
千里之“行”,始于“作”下,一堂課從教材入手到課堂實踐,在不斷創作中行進,以實現此堂課的教學目的。實現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只有解決了美術本位素養才能延伸至其它方面。美術教學從課前到課內至課后是一個整體,老師始終是把握教學的第一人,統籌著學生、教材和教學活動的關系,“創作”好自己的教學,站好自己的講臺。
[ 參 ?考 ?文 ?獻 ]
[1]尹少淳M.尹少淳談美術教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傅抱石M.中國繪畫理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4]葉圣陶,劉國正M.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