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引導學生實現多元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的,而音樂學科作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豐富學生藝術鑒賞經驗的基本科目,也應該主動承擔起開發學生智力、優化學生情感發育與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學生可以在豐富的藝術鑒賞活動中積累豐富的音樂感悟。本文將從利用情境藝術,全面調動學生的鑒賞能動性;利用對話藝術,引導學生展開多元鑒賞;利用多媒體藝術,切實優化學生的鑒賞感悟三個角度來分析高中音樂教學應該如何組織有效的鑒賞課。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策略
客觀來講,應試化、程式化問題普遍存在于高中音樂教學之中,學生們需要按部就班地學習音樂理論,通過枯燥、單一的音樂技能訓練提升自己的應試能力,至于學生是否可以對音樂作品產生共鳴、深思,則不在常規的教學范疇之內。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教學模式,那么則會大大抑制學生們的想象力、創新力的健康發育,難以真正優化學生的審美素養。在新課改下,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十分重要,成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必經之路,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要積極優化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去理解、去探究、去創新。
一、利用情境藝術
建構主義是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成分,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職工人員都要積極學習的基礎理論,而這一教學理論明確指出教學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這是因為每一個知識都有特定的產生背景,影響著教學主體的情感取向,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音樂鑒賞活動本身就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認知、人生認知進行具體解讀,所以高中音樂教師在鑒賞課上要積極利用情境藝術去剖析音樂作品,讓學生與作者通過音樂作品產生共鳴。
就如在《思鄉曲》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們展示自己所學過的思鄉作品,比如古詩、現代詩歌或者思鄉歌曲。在課前,學生們可自主整理音樂素材,然后在課堂上輪流展示,共享學習資料。在作品展示環節,部分學生會結合自己的思鄉情緒進行藝術表達,分享了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懷念之情。當學生們產生了思鄉情緒之后,筆者便為學生們介紹了《思鄉曲》的創作背景,同時還展示了馬思聰的音樂成就,希望學生們可以積極代入自己的情感,以便在音樂鑒賞活動中展開有效分析。由此,筆者便引導學生們從音樂藝術、情感內涵兩個角度去分析《思鄉曲》的內容與藝術水平,借此優化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二、利用對話藝術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為了完成表達、傳遞信息的基本途徑,音樂本身也是通過旋律節奏、音符歌詞進行表達的特殊語言。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話藝術,全面解放學生的思想與器官,引導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音樂理解。其中,音樂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感知。因此,對話藝術還要求生生、師生的多元溝通,以便每一個主體都能共享音樂資源,形成完善的鑒賞認知。
就如在《爵士音樂》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十分熱門的《這就是街舞》這個綜藝節目中關于爵士舞、爵士樂的相關視頻片段引導學生們探究了何為爵士、爵士樂的特色是什么。雖然學生們并不了解爵士樂,但是直觀的視頻、音樂也讓他們產生了許多感悟。對此,筆者鼓勵學生自主表達。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爵士樂是性感的、強烈的;有的學生則指出爵士樂是動感的、耀眼的。接著,筆者就播放了《演藝人》《藍色狂想曲》《空虛布魯斯》等經典的爵士樂作品,引導學生自主交流音樂鑒賞感悟,同時補充了豐富的爵士樂背景資料,讓學生們探究黑人利用爵士樂宣泄情緒的方式。
三、利用多媒體藝術
如果說現代科技最偉大的一個發明,那么一定是信息技術。可以說,信息技術的出現基本改變了人們交往、傳遞信息的方式,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由此形成了“互聯網+”的時代發展特色。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教師也要積極利用多媒體藝術來組織鑒賞活動,切實整合圖片、音頻、聲像、動畫等多種資源,讓學生置身于藝術海洋,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們自主鑒賞音樂作品。
在音樂鑒賞課上,筆者會經常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呈現相應的音樂資料,以便更好地喚起學生的音樂鑒賞欲望。比如,在《曲藝篇》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京韻大鼓、蘇州彈詞、粵曲小調這三種曲藝作品,借助生動、直觀的視頻、音頻資料引導學生鑒別曲藝風格,借此引導學生探究我國曲藝音樂的發展史與藝術價值。而且,我國歷史悠久、藝術資源豐富,所以筆者會要求學生們在課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探究其他種類的曲藝作品,比如山東快書、河北梆子等等,希望可以全面優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曲藝作品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開設鑒賞課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學生、解放音樂,讓學生們在豐富的音樂鑒賞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因此,高中音樂教師要充分整合教學策略、教學手段與教學技能,以藝術性的音樂鑒賞課堂來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珊珊.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如何應用對話式教學[J].學周刊,2019(07):82-83.
[2]康鳳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