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勇
摘 要:本文介紹了一堂語文“辯論”活動課的開展情況,并闡述了由此得到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啟示;關注主體;活化課堂;強化能力;注重評價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表達交流”部分有一個關于“辯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該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活動目的
1.掌握有關辯論的知識和要求:辯論流程、辯論細則、辯論評分標準、辯題的選擇等;
2.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思辨能力;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和競爭意識。
二、活動過程
(一)講解有關辯論的常識和要求;
(二)向學生提供參考辯題或學生自選辯題準備開展辯論活動;
(三)讓學生圍繞所選辯題查詢、收集相關資料;
(四)在所任兩個班級開展“辯論”活動。(兩節課80分鐘)
經過一周時間的充分準備,“辯論”活動如期舉行。在所教兩個班(分別舉行)的辯論活動中,不僅參與辯論的正反方成員積極投入,班級其他同學也積極參與其中。辯論過程氣氛熱烈,秩序井然。整個過程呈現出很多亮點:(1)辯論雙方論點鮮明,論據出彩,不時贏得精彩掌聲;(2)辯論雙方有禮有節;(3)平時不善言辭的同學也能對答如流。不足之處:有些環節的銜接不夠巧妙。
經過兩節課(80)分鐘的激烈辯論,活動結束。但此次辯論活動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所任兩個班級的學生在本周周記中均寫了對本次辯論活動的感受和體會,并提出了很多有關語文學習的有益建議;(二)在此后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的交流發言更為積極,思維更為活躍,思考問題也更有思辨性;(三)在此后的作文寫作中,學生能更多的從生活中去選材,更有真情實感。
通過這一堂關于“辯論”的活動課,筆者從中獲得很大的感悟和啟示。如語文教學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的影響,如何多渠道展開?我們培養的學生難道只是為應對考試而機械做題的工具?在語文教學越來越不受重視的今天,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教學生?又要教給學生什么?似乎能從中得到一些答案。
一、關注主體,立足未來
通過這一堂“辯論”活動課,讓我充分認識到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顒又腥w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充分顯示出學生的潛力和各自不同的個性。其實,我們的每一堂語文教學也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作用是主導,教師要靈活多變,見機行事,切忌喧賓奪主。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立足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應注意使教學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既要傳授相關知識,又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
如通過這一堂“辯論”主題的活動課,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有關“辯論”的知識和要求,另一方面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將來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二、活化課堂,寓教于樂
在教育內容上,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以必修教材為中心,內容顯得狹窄,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語文教學應縮短課本與生活的距離,這就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觸及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要有較強的生活色彩。只有活化、開放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彌補教材之不足,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在此次辯論活動結束后,有不少學生對我說,在開展辯論活動課以后,自己才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學習原來也那么有趣,而且這樣的活動對將來的生活、工作都有益。
三、專注心理,強化能力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其思維特點是“經驗型”的,他們的各種知識大多是通過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獲得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傳授學科知識,而應強化語文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情景中,讓他們親身去感受,去體會,在活動中學得知識,鍛煉能力。同時通過一定的語文活動,也能促使學生將所學得的知識進行消化,進而轉化為能力。
如教學《動物游戲之謎》一文時,可讓學生模仿文中介紹的幾種動物游戲開展活動,既讓學生通過活動掌握文中知識,又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四、注重評價,挖掘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中肯的評價,能充分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本次辯論活動中,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都能在辯論時對答如流。在活動總結時,我不失時機地對其進行了表揚和鼓勵。而在此后的學習中,該生一改以前的狀態,變得活波大方,充滿自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善于表揚、肯定學生,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進步,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改變一個學生。
語文教學應是讓學生主動吸收的,而不是灌輸的;語文教學應是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常新的,而不是固態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陽光的,而不是灰暗的?!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力爭做到形式多樣,內容常新,精神陽光,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與評價相結合,培養出高素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