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秀妍
農村學校外地生教育是上海義務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技能型人才、服務產業人才儲備的主陣地之一。而今農村學校外地生教育仍是教育領域中的一片藍海,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入鉆研,走出獨特的教育之路。本文論述的是針對農村學校外地生理想教育的實踐心得以及根據農村外地生家長的需求確定的家庭教育操作方法指導,對于農村外地生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
把脈農村外地學生的特點
現在的農村學校八、九年級外地生的特點是什么?由于長期居住證積分未滿120分的外地生源是不能在上海參加中高考的,外地學生的心在上海這個城市中是流動的、漂浮的,八、九年級段很多學習好的外地生只是暫時就讀于此,多數中途會轉學回其戶口所在地參加中考。能定心留在上海就讀的學生面臨的是報考中專、中職學校。部分孩子也認為自己書讀好了也沒用,反正考不了大學,抱著混時間的想法讀書。總之,農村學校八、九年級外地生普遍存在這樣的特點:一是缺乏歸屬感;二是對理想與現實結合的通道不了解。
有效的理想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明確理想,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未來不遠、理想可期,促使學生既腳踏實地又奮發向上。因此,筆者根據農村學校外地生的特點從兩個方面開展理想教育實踐: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 ?首先,對每屆外地生我都要進行清晰的中職一貫通求學之路解讀。外地生的中職一貫通求學之路是中專3年+大專2年+本校自考本科2年=7年,這7年的求學之路等同于外地生回老家考高中3年+本科4年=7年的求學之路。回戶口所在地與留在上海效果一樣。中職一貫通是上海為外地生打開的政策方便之門,這是外地生的幸運。宣傳好上海的中職一貫通政策,本質是讓外地生對上海有歸屬感,讓流動的花朵扎下根來。
其次,利用主題班會課向外地生解析相關的職業前景政策:一是中國在進行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制造業從業者的機會,是技術性人才的發展機遇。二是國家改革新政令:高級技師待遇等同于高級工程師。中國在向德國學習,德國人即使中專生就業前景也很好,只要專業的職業技術能力通過高級技師認證,也可以成為不遜于高級職業經理人的高薪人才。這些宣傳讓學生對未來從事的技術性職業充滿期待,讓他們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
另外,收集整理畢業生就讀的中專、中高職學校的優勢專業、錄取分數線、就業去向、就業薪資等一手信息,整理成指導外地生升學擇校的“葵花寶典”,為學生打開信息通道,方便每一個外地生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最適切的目標學校,增強未來可見性。
特別的榜樣教育:“學渣逆襲” ? 最好的教育是榜樣教育。教學上有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將它遷移運用在教育領域。基于觀察,對于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外地生而言:學神、學霸太高大上。由于外地生源與學神、學霸差距太大,這種榜樣不但不容易激發外地生奮起直追的學習激情,反而容易在其內心引起遙不可及的挫敗感,削弱學習自信。因此,我選擇“學渣逆襲”型榜樣:從處分學生轉化成團員,并成功轉化為校級團委干部的外地生學長給新生現身說法。真實的逆襲為外地生樹立了別樣的標桿,也讓一朵流動的花朵綻放帶動一片流動花朵的綻放。
理想教育是“養魂”工作,能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特點,理想教育才能適切、有效。
把脈農村外地生家長所需
農村外地生家長特點:普遍文化層次不高,忙于生計,想悉心培養孩子,欠缺適當的教育方法。農村外地生家長需要的不是教育理論,而是優秀的教育操作方法。
對于對孩子苦口婆心說教效果不佳的家長,我建議: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不要總對孩子說“我希望你是什么樣的人”,而要用“你已經是我眼中的那樣的人”,直接肯定孩子,多貼帶有積極意義的標簽,孩子才不會走上歪路。
對于青春期后與孩子交流的話題越來越少的家長,我支招:多說溫暖孩子的話。不要回家就問學習就問作業,要多問“今天學校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當孩子取得小進步時,多問“天哪,你是怎么做到的?”這是和孩子一起慶祝成功的好方式,傾聽孩子,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入口,是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悅的機會,也能促使孩子反思總結成功的方法,比說“祝賀你”有效得多。
對于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再聽自己的,甚至憤怒地大吵的家長,我總結出矛盾化解三部曲:一是認可孩子的叛逆表現(看上去你很生氣);二是準許孩子發泄(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權利,媽媽碰到這樣的事也會生氣);三是提供可接受的解決方法(如:你要不要我陪你去冷靜一會兒?或我們再遇到這樣的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教師是教練,家長是領隊,學生是運動員,提高運動員成績,三者缺一不可。明確農村外地生源家長所需,指導方式具體,班主任才能當好教練角色,有效提升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實操能力,從而降低家庭教育的錯誤率,讓流動的花朵在家校共育的環境下綻放得更燦爛。
(作者單位: 上海市奉賢區齊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