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摘 要】在經濟發展環保當先的今天,在“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的映襯下,在“穩增長、調結構”的大背景下,我國近3 000萬家的中小企業該如何發展,如何完成轉型與升級?這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發展的成敗,還考量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關鍵詞】中小企業;問題;應對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6-0001-02
0 引言
截至2018年7月,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 000萬家,占到我國企業總數的99.2%,對GDP的貢獻已經達到60%以上,稅收占比為50%以上,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80%以上。近3年來,中小企業更是分流了大量的就業人員,為社會的維穩發展貢獻了絕對的力量。
但是,受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影響,在產品結構升級、優化產能的大環境下,眾多的中小企業卻無法高質量地發展,在經濟變革的浪潮中搖搖欲墜,自顧不暇,特別是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佳,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93.0,連續2個季度微降,中小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嚴峻,市場預期不穩、投入不足、資金緊張、效益縮水、發展信心受損將會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 現階段的發展環境
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硬環境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如自然環境、基礎設施;軟環境則包括人文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環境、政府環境、企業網絡環境等。
現階段,我國硬環境中的自然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每每有負面新聞的報道,都會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在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國家已下重拳整治,眾多中小企業因資金匱乏、環保設備不達標、社會責任感低等問題而成為整治的重點,從高速發展的通道中進入了瓶頸期。究其原因,從企業層面而言,停產、關停就意味著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無法產生現金流甚至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情況。對廣大中小企業就業者而言,企業停產就意味著無法正常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出現生活困難。從國家層面而言,下重拳整治中小企業,極易產生各種社會矛盾進而引發社會不穩定。因此,在環境保護、社會穩定、GDP發展指數方面如何權衡,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相比硬環境,我國的軟環境則更為復雜,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趨勢是進一步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眾多的中小企業以出口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要的獲利方式,缺乏核心技術,綜合競爭力普遍偏弱;西方國家對我國大規模出口的產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在國內方面,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有所放緩,整個社會消費熱情偏弱;在宏觀政策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的總基調不變,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這些都使得中小企業的外部發展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如何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適時調整企業的產業結構,如何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成為現階段決定我國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2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現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因治理結構簡單,信用“5C”指標[即道德品質(Character)、還款能力(Capacity)、資本實力(Capital)、擔保(Collateral)和經營環境條件(Con-dition)]達不到銀行風控的要求而被銀行拒之門外。雖然近年來國家逐步意識到此問題并于2017年9月1日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簡稱新促進法)并正式頒布實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缺少相關補充政策說明,沒有標準的操作體系指導及硬性的幫扶標準,除部分小型城市的商業銀行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外,國有大型銀行愿意接受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貸款的意向幾乎為零。此外,可用于抵押或質押的有效資產太少,也是造成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大原因。商業銀行普遍偏向于以不動產為抵押擔保物。反觀我國中小企業因其規模的限制,固定資產比例較小,小微企業及中小高科技企業固定資產占比更少,缺乏可以作為抵押物的固定資產,這在無形之中加劇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狀況。此外,應收賬款、存貨質押貸款、企業信用貸款,這些融資方式對風控能力普遍偏差的中小企業來說門檻更高,因銀行放貸風險大、難以滿足貸后檢查等各種原因而被拒之門外。
3 治理結構問題
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一致是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股權高度集中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經營決策中“一言堂”的盛行,加之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較為粗放,與歐美國家大力提倡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有很大的差距;缺乏統籌兼顧的預決算體系而無法做到量入為出;缺乏對未來經濟的研判,盲目上馬或減產導致現金流不穩定,使企業發展陷入困境;缺乏人才培養及激勵計劃,使中小企業陷入招得到人卻留不住人才的窘境;沒有適用的獎勵機制,則不能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沒有合作機制,則很難使員工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缺乏企業文化建設,則無法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等等。這些都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內部治理結構問題。
面對以上發展困境,現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該如何蛻變?本文認為,對于處于生命周期末端的行業、國家限制其產能去杠桿的行業,應該果斷轉型,如煤炭行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在這些行業中,部分中小企業因其粗放型發展的理念和環保設備不達標等產生的污染問題最為嚴重,與其添置治污設備和技術,不如退出行業競爭,合理配置資源,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進軍朝陽產業,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發展前景廣闊,處于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的行業,應該鼓勵有技術、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進一步挖掘市場,進行廣泛的市場開發和產品開發,利用現有產品線和技術,結合自身優勢把企業做大做強。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各種不可預見的因素會對社會穩定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這與2018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研判中國經濟形勢,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策略部署相違背。所以,我國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協調好企業內部各利益方的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中小企業有很強的靈活性,它能敏銳地感知市場前沿的風向與變化,這使得我國近千萬家的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內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受制于它誕生的時代背景和現階段深化改革節能減排因素的影響,使其一貫秉承的低成本、粗放型發展理念在當前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如果少數規模龐大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這棵大樹的主干,那么我國近3 000萬家的中小企業便是這棵大樹的支脈,只有保持支脈通暢,大樹才能茂盛地成長。但如何保持支脈通暢,如何給這棵茂盛的大樹施肥,這考量著中國經濟管理人的智慧。
首先,廣泛拓展融資渠道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層面,實際執行過程中不僅要有政策支持,更要有強有力的手段作為保障,出臺各項具體的扶持措施,要讓各城市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銀行愿意向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出臺適應中小企業的銀行風控標準,不要讓有技術、有前景的中小企業因得不到資金的支持而喪失發展機會。銀行方面要進一步拓展流動資產抵押、質押貸款業務,擴大抵押、質押物的范圍,對沖中小企業規模和信用等級偏弱帶來的風險。試點專門從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指定相關部門為中小企業進行股票和債券融資提供指導和服務。其次,國家政策層面要鼓勵中小企業發行公司債券,例如2017年8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出臺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債券發行指引》,這使得相關產業內的中小企業受益匪淺,得以快速成長;適當放寬各行業專項債券的發債條件,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也要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最后,要堅定不移地發展股權融資,使之成為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世界市場中,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從銀行貸款融資、發行企業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的比例大約各占1/3。我國的債券市場、股權市場的發育尚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昊泰資本創始人劉振談及股權市場發展時說道:“股權融資的出現最重要的是有利于金融資源優先向中小企業配置,加快和催生中小企業的發展,這實現了我國經濟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移,促進了金融資本和新興產業中的中小企業的有機結合,實現中小企業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讓股權流通起來,必將助力我國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完善和改進企業的治理結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建立適應企業自身特點和員工能普遍接受的企業文化,使之貫穿于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為企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重視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努力維護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納稅等級和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努力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只有在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導下,才能抓住機遇把企業做大做強。
除此之外,要推進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在中小企業中進一步完善,改善企業外部治理環境,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提高財務報表質量,實現董事會和監事會分權制衡,只有企業內部和外部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治理水平。
參 考 文 獻
[1]孟國艷.對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7,36(8):7-9.
[2]朱曉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7(2):101-103.
[3]陳乃醒.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