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彥君 陳友智 李舒泓 周航 阮禹霖
摘要:在現代化社會當中,我國越來越需要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在安全工程專業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根據相應要求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凸顯出安全工程專業特色,做好課程安排,保證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的正常展開,提高此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成效。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建設,期望經過本研究為未來的有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建設
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我國化工行業得以不斷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化工行業需要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數量在逐步提高,有關院校要培養更多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而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在安全工程專業當中至關重要,因此,加強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建設研究具備現實意義。
一、優化課程安排
在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建設過程當中,應重視此課程安排的優化設置,此課程包含爆炸原理、安全防范以及防爆理論等,學生在學習此知識的時候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非常多,如若只是使用傳統安排方法沒有辦法和教學需求相滿足,導致教師只能使用知識精簡的教學手段展開,學生難以全面掌握知識內容。根據這樣的情況,在建設此課程的時候要做好優化安排,保證基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實現精致教學。院校可以根據我國化工行業以及其他院校的實際情況,設置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明確其教學目標,將其理論與實踐課時都增加。
二、理論內容的講解
在傳統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將課本內容為主,使用灌輸式教學手段,這樣難以提高學生的認可程度,并且教師難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情況整合起來,要想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應根據我國化工行業的實際需求情況,優化理論內容,指引學生深入探究專業知識。比如,教師在教學燃燒的時候,根據課本內容,燃燒的定義并不嚴謹,進而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使用案例讓學生深入理解此定義,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燃燒過程與機理,也提高學生的科研態度。
三、案例教學法的改進
長時間以來,火災爆炸事故現象經常出現,這樣的事故問題一方面造成了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產生著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著威脅。所以案例教學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經過具體案例進行研究與分析能實現學以致用的成效,也可以讓學生全面意識到此課程的重要目標,此教學手段的目的主要是案例分析,進而需要學生具備比較強的綜合實力,這對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產生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對案例教學手段進行改進,根據當前理論知識的實際學習,選取較為典型的案例,并且將其分成各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是4-5個,進而讓學生對“防火防爆的技術原理”進行探討,讓各個小組給出相應的答案,教師在案例選擇的時候要和教學內容相符,有效彌補學生實踐知識方面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這對學生未來進入到工作崗位當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實踐教學的優化
從現實的角度分析由于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知識相對較為抽象,同時所涉及到的內容較為繁瑣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有優質的實踐教學方法作為支持,只有在高質量且具有較強可行性的實踐教學方法支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理論實踐應用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地提升,進而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機構能夠實現既定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教學目標。基于這一情況,相關的安全工程專業教師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重視實踐教學的優化工作。為此,首先,相關的安全工程專業教師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準確有效地認知到在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教學當中,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重要性,并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積極努力地探索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優化路徑。其次,必須要科學合理的設置實驗課程,將火災監測,開口杯閃電測試以及滅火劑實驗等納入到實驗課程體系當中,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最后,必須要科學合理的配置實踐教學實踐以及理論教學實踐,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學習,以及理論知識實踐應用訓練,進而保證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安全工程專業而言,防火防爆工程學課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屬于必修課程,并且此課程具備實踐性以及范圍廣等特征,所以在此課程設置過程當中,要明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不管是課本內容講解、設置課程,還是實踐教學以及考核制度等,都需要不斷改進,加強此課程建設的深入探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養人才,實現本專業的特色設置。
參考文獻:
陽富強,陳伯輝,黃萍,等.安全工程專業工業防火防爆核心課程的建設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7,(01).
趙磊,王茜.應用型安全工程專業《防火防爆技術》課程教學探討[J].科技視界,2017,(01).
陽富強.案例教學法在工業防火防爆課程中的教學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7,(04).
作者簡介:
穆彥君(1998—),男,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安全工程與科學專業。
陳友智(1998—),男,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安全工程與科學專業。
李舒泓(1998—),女,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安全工程與科學專業。
周航(1998—),男,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安全工程與科學專業。
阮禹霖(1997—),男,本科學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安全工程與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