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其昌 孫聰
摘要: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經歷了歐洲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一套以實用為基礎、以創新為驅動、以商業為依托、以生態為責任的設計理論體系。19世紀的歐洲設計理論對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影響深遠,但是美國沒有照搬歐洲模式,而是不斷探索本土化路徑。本土化的重點在于從“歐洲精英”向“美國大眾”轉變,實質是形成文化認同,確立身份認同。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以設計為載體輸出文化觀念,扮演時代引領者的角色。當前,構建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是我國設計行業贏得話語權并確立中國設計精神的重要任務,借鑒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有益經驗,有助于提高我國設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創建中國設計學派,重新樹立中華文化的自信。
關鍵詞:美國設計體系;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中國設計學派;文化認同;本土化;身份認同;國家創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J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9)06-00015-09
作者簡介:鄒其昌,博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孫聰,博士,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一、引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是“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中國設計行業來說,中國“設計夢”的實現過程就是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在構建設計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從模仿到創新,從本土化到全球化,從機械化到人性化,這些都是核心問題。歷史學家稱20世紀為“美國世紀”,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世紀”。作為當今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在經濟發展和設計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設計應當借鑒“美國世紀”的經驗,完善設計理論體系,使21世紀全方位成為“中國世紀”,重新樹立中華文化的優勢和自信。
當前,就國際范圍來看,美國設計體系的構建較為先進,總體趨于成熟和完善。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經歷了歐洲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三個發展階段,經過設計理論家的不斷探索,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本國實際的設計體系。研究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不僅能夠宏觀地了解美國設計歷史,還能夠系統地了解美國設計理論體系構建的核心問題。美國在歐洲設計理論的強勢影響下構建富有本土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設計文化,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舊保持著設計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對于我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內涵與范疇
隨著美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設計體系構建成為美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美國文化體系構建的關鍵環節,是促進國家發展的新興力量之一。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設計體系的構建不僅依靠設計行業的自發自覺,也依靠政府對設計產業的扶持。因為設計具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屬性,所以美國的設計體系集文化性和商業性于一身。在設計產業和設計理論體系發展初期,美國一直受歐洲文化的影響,直到一戰結束、二戰爆發,美國才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美國開始轉變發展思路,逐步將單純的設計活動整合為設計產業,構建完善的設計體系,并將創意視為設計的重要因素,不斷推進設計體系產業化。美國設計體系包含了構思、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
美國設計理論體系是美國設計體系中重要的子體系。從美國設計的發展過程來看,全社會的設計思想、設計思潮、設計風格構成了美國獨特的設計理論體系??v觀美國設計的發展歷程,設計理論體系可以分解為“實用”“創新”“商業”“生態”等方面的理論,很多觀念性理論、技術性理論以及風格理論都融人了上述方面當中。
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研究的范疇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美國設計理論家和思想家的理論著作。這些是美國設計理論體系中最為直接和最具有深遠意義的內容,在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彰顯時代精神的理論著作。第二,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美國擁有人數眾多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雖然沒有撰寫設計理論專著,但是有較為豐富的設計思想和多元的設計觀點,這些都體現在他們的設計實踐和設計作品當中。尤其是美國第一代商業設計師,他們的設計作品就是自身設計理念的高度凝練。所以,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有著密切聯系。第三,美國設計者的作品。設計作品雖然被視為設計實踐的結果,但是對于美國設計理論體系而言,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計作品涵蓋了豐富的文化思想和設計理念。所以,就理論談理論,脫離設計作品單獨談設計理論都是錯誤的觀點。
對發展脈絡的理解和剖析可以看作對美國設計理論發展體系的研究,是縱向的研究。設計理論體系并非單面的研究,而是縱橫交錯的立體研究。
三、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歐洲化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從英國興起逐步向全球拓展,歐洲的設計理論隨之出現了巨變,古代的藝術理論逐漸向現代設計理論轉化。無論是奧古斯塔斯·普金、歐文·瓊斯還是德萊賽,他們的設計理論對于后來的設計者、研究者和社會公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美國和歐洲隔海相望,但仍受到歐洲設計理論的影響。美國著名的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弗蘭克·賴特等是美國設計理論體系萌芽期的代表人物。
沙利文不僅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功能主義思想理論家,他的建筑思想受到歐洲設計理論的影響。他在《美國建筑風格的特性和趨勢》中提到,要利用自然中的曲線作為建筑裝飾,并且認為自然是偉大藝術的萌芽。雖然他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的觀點,但是并沒有完全摒棄建筑裝飾,而且他對建筑裝飾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浪漫主義,有一種強烈的表現裝飾的愿望,由此,建筑將披上詩意和幻想的外衣。
沙利文受到瓊斯裝飾美學思想的影響。瓊斯認為,建筑裝飾是有必要的,但需要以一種真實誠摯的方式進行裝飾。在這一基礎上,沙利文提出了“有機裝飾”的概念,以此實現裝飾的價值。瓦因加登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沙利文創作過一幅畫,畫中他手拿著橡樹葉,這標志著沙利文自然主義建筑思想的開端。另外,他還認為,與當時的很多建筑師一樣,沙利文也受到了拉斯金的影響,他的建筑思想是在拉斯金“詩即建筑”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瓊斯在裝飾原理的第五條原則中論述了建筑和裝飾的關聯,他將裝飾視為建筑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美的建筑應該表達真實而不造作的情感。受到瓊斯這一觀點的影響,沙利文認為建筑應該表達道德價值,因此他提出了有機裝飾的觀念。從這一點來看,沙利文具有豐富的裝飾設計思想,很多研究者將沙利文視為一名功能主義者,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沙利文在1899年設計了梅耶百貨大樓,整座建筑簡潔宏偉,墻面上的裝飾圖案則體現了他的自然主義思想。在歐洲裝飾理論的影響下,沙利文的建筑創作有機且連貫,結構合理,裝飾自然,很好地表達了他的詩意理念。他將裝飾與高層建筑聯系在一起,影響了美國建筑的發展方向。沙利文關于高層建筑作品的理論集中體現在《高層辦公建筑美學思考》之中,該書解釋了沙利文對高層建筑的功能分配和結構要求。沙利文在《建筑裝飾體系》中談到,“種子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能夠將機能蘊含在內部,擁有著非凡的意志;它的功能就是通過不斷探索找到完善的形式?!痹诿绹O計理論體系中,沙利文是一位重要的設計理論家,是奠定美國設計理論體系基礎的重要人物。
在18-19世紀的歐洲,先后出現了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運動等思潮,對美國早期的設計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浪漫主義風格對美國設計大師弗蘭克·賴特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沙利文工作室的學徒,賴特也十分喜歡如風景畫一般的裝飾。年輕時期的賴特喜歡臨摹裝飾理論家書籍中的裝飾紋樣,并且對歐洲的裝飾理論有深人的研究。他將從書中學習到的裝飾思想融人自己的建筑語言之中.例如流水別墅就體現出一種整體性的裝飾思想。另外,他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并且將自然語言轉譯為建筑語言,無論建筑本身還是室內裝飾都能夠表現出一種純凈、寬闊、靈動的精神,這種建筑是裝飾藝術最自然的表達??夏崴埂じヌm姆普敦認為,賴特的有機是“按照自然樹葉的形式來使用混凝土懸臂,他的這種形式的構思似乎來自沙利文的‘種胚’這一生物意義的隱喻,但在這里已引申到整個結構而不僅是裝飾”。在實踐活動中,賴特打破了古典主義建筑中那種人與自然直接的屏障,建筑的比例、布局、尺度與自然協調一致,由此,建筑形成一種和諧連續的特性。
總體而言,19世紀的歐洲設計理論對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影響深遠。盡管如此,美國并沒有照搬歐洲模式,而是基于國情不斷探索本土化路徑,形成特有的設計理論體系。
四、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本土化
美國設計史學家萊帕考特認為:“在一戰后,歐洲文化模式開始逐漸摧毀。美國逐漸興起的力量形成了一種不同的、更加現代、更加本土的美學范式?!毖芯棵绹O計理論體系的本土化過程,就是回答外來的設計理論如何在美國這片土地生長的問題。設計理論體系的本土化就是民族化,美國在歐洲設計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精華,融人本國的條件和情況。由此,美國設計理論體系不斷進化和提升,直至適合美國這一多民族移民國家的需要.其關注的重點就是大眾化問題,而大眾化的核心便是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
美國設計理論體系本土化的重點在于從“歐洲精英”向“美國大眾”轉變。從建國初期開始,美國設計就與歐洲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與美國相對民主的政治制度和負擔較輕的社會基礎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對于美國來說,照搬歐洲的設計理論體系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美國設計發展的實際。在美國設計理論本土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將歐洲理論中的精英化轉化為美國理論中的大眾化。
福特主義是美國設計理論本土化過程的核心。從歐洲化走向美國化,實質上是形成文化認同和確立身份認同的過程。“移民可以通過市場活動參與美國經濟,并且以此來實現他們身份的認同和轉化”。成為美國人的過程就是建構身份認同的過程,其中,消費文化幫助移民完成了美國化的過程。以福特汽車為起點而形成的福特主義體系標志著美國設計走向大眾化。福特是汽車生產商的開拓者,福特汽車的創新生產不僅推動了人類科技力量的發展,還為人類的文化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福特對生產方式的改革使設計走進千家萬戶,真正做到了“為大眾的設計”,歐洲現代主義大師所提倡的烏托邦思想通過福特的實踐成為了現實。林肯·斯蒂羅斯評價福特是“一個不言語的預言家,一個不談論政事的改革家,一個立法者,一個政治家,一個激進派?!币虼?,福特不僅僅成為汽車的代名詞,福特汽車也成為美國設計的代表性形象。從美國體系到福特創立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美國的設計體系在借鑒歐洲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本土化模式.不僅實現了設計的產業化,還在設計產業中超越歐洲,成為世界工業設計的領頭羊。而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還固守著傳統的生產模式與設計思想,被后起的工業強國逐漸趕超。
約翰·杜威奠定了美國本土化的哲學基礎——實用主義。杜威認為,技術具有積極多面的特性,可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技術必須和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技術是滿足需求的一種手段。杜威將藝術和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審美就是一種對事物的美學評價。美需要鑒別和欣賞,“藝術是一個做或造的過程。對于美的藝術和對于技術的藝術,都是如此。”藝術就是經驗,這種經驗來源于自然或者生活。所以,設計是創造人工物的過程,人們能夠以技術的手段,通過設計的方法制造出精美絕倫的產品;在技術的幫助下,設計能夠不斷發展,人工物與自然的和諧美也是一種設計美。在美國設計理論的本土化階段,設計美成為設計理論的一種要求,在機械化生產過程中,機器與人文、人類與環境達成了和諧美。因此,杜威認為,“工業藝術的對象是具有形式的——該形式適合于它們的特殊用處。這些對象,不管它們是地毯,是壺,還是籃子,當材料被安排和利用,使它直接服務于豐富人的直接經驗,而這人的直覺注意力指向對象之時,便帶上了審美的形式。”在美國的設計中,產品從生產到投人使用的過程中,技術理論始終是指導性的思想,目的在于利用科學的方法和藝術的表現形式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產品。
另外一位奠定美國設計理論本土化基礎的代表人物是劉易斯·芒福德,他提出了“有機技術觀”,這是一種生態技術設計理論。他認為技術是人的外化,也是實現人的更高目標的一種手段。如果技術是反生命的,那么它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芒福德對完全處于機器、技術系統操控下的社會發展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只有能夠為人服務的技術,才是一種“人性化”的技術。在芒福德看來,生命形式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人類對待機器的態度以及人類價值觀的走向等問題。芒福德談到,“我們時代的技術不把生命與空氣、水、土壤以及他的全部有機伙伴關系看做是他的一切關系中最古老最基本的關系,而是千方百計設計制作出一些能控制的。能賺錢的代替品來維持有機體的需要。這既是一種愚蠢的浪費又是一種對有機體活力的扼殺。”他提出“為生命服務”的觀點,強調人是生命的有機體,所以促進有機體的健康才是技術發展的方向。他所批判的大機器系統的觀點,并不是為了否定機器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價值,而是希望改變機械化體系中人類價值觀的定位。就像摩天大樓這種大機器工業的產物雖然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全封閉的玻璃窗讓人們與世隔絕:空調讓人們一邊避免日照,一邊時刻開著日光燈……種種現象都脫離了機器原本的意義。因此,設計師應當在造物活動中發揮作用,即使科學技術再發達,人們能夠生產出更豐富多樣的機器,設計理念仍然應當堅持以人為核心和以人為根本的原則。人與機器應當保持合理的關系,機器應當服務于人的生活。正如大工業時代來臨之后,機械取代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而且大規模的機械化保證了設計產品統一規格、統一質量。
芒福德認為,技術本身應該具備多樣性和有限度性,一切有機的進程都有目的,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應當將技術控制在符合生命要求的尺度之內,并保持適度性。生命對物質的數量規定不是無限的,機能對物質的消費也不是無止境的。在大機器生產出現之前,無論農業技術還是手工技藝都受到天氣、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在大機器時代,這些制約因素都被打破了,機械擁有無窮的動力,一旦有需要隨時可以擴大生產。這樣,就導致了消費的無窮盡循環,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地球成為人類的垃圾場。技術的進步必然和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芒福德將有機技術觀視為一個綜合體,這是對歷史進程、社會進程以及人的思維意識的深人思考。同時,他認為技術具有多樣性。第一,人類通過進化成為物種之最,憑借強大的大腦創造出各種技術。人類的技術史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始技術時代、古技術時代和新技術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生活可能,所以應當堅持多樣性的技術觀,大機器并不是人類唯一的發展方向。第二,技術多樣性是必要的,機器并不一定代表著效率。例如,開車不僅造成交通擁堵,還會面臨停車難等問題,有時候步行反而是最快的交通方式,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開私家車。所以,單一的交通工具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如果城市只有一種交通方式,那么城市將會變得十分混亂。技術生態也是一樣的,技術的多樣性為設計的大批量生產提出新的要求。第三,勞動所涵蓋的價值必須與技術的多樣性相匹配。在機械化生產出現之前,手工藝能夠給人帶來心靈的愉悅,勞動者可以更加自由地發揮想象力,體現為一種工匠精神。因此,當前也應當保留這種以較高藝術技藝創造價值的生產方式。
機器不是技術的全部,技術是多樣化的——這一命題讓生活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并為后來的技術發展走向奠定了新的基礎。芒福德提出的有機技術觀展現了他對人與技術之關系的思考——人應當重視技術的多樣性和有限性,限制技術向單一方向發展。這種多樣化的發展能夠保證人們實現合理和健康的生活。另外,芒福德還認為應當保持技術發展的生態平衡。具體而言,應當將技術控制在生產和需求之間,保持平衡的關系,人不能只關注制造,否則人將成為一個具有生命體征的機器人。人性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應該聯系在一起,人只有在越來越發達的技術時代才能尋找到人的本性,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價值。人類應當將人的本性與機器的發展控制在動態平衡的范圍之內,維持一種平衡的發展狀態,這就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正如芒福德所說:“生命和生長發展不取決于有沒有不利因素,而取決于有足夠程度的平衡,以及有足夠多余的建設性力量去不斷地糾正、恢復,去吸收新事物,去調節數量,去與所有別的需要維持平衡的有機物體和社會建立平等交換的關系。”
總體來看,芒福德雖然發現了機械化生產帶來的弊端,但是仍舊對機器保持樂觀的態度。之所以出現機器威脅人類發展和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關鍵原因還是人本身——人對于機器的認識是匱乏的。如果人們可以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平衡,避免過度消費就能夠實現更好的生活狀態。這種對于生態的思考其實就是芒福德的有機技術觀,他希望以有機技術觀造就美好的城市。芒福德對美國設計理論的本土化進程有突出的理論貢獻,推動美國設計理論體系逐步走向完善。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重大的經濟利益,自此,社會的方方面面出現重大的變革,美國的設計理論體系也開始走上本土化的道路。
五、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全球化
在美國設計理論體系全球化階段,美國扮演著時代引領者的角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地球變成美國化的世界。設計作為載體之一,幫助美國輸出文化觀念。
美國設計起步晚于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美國學者關于設計理論的觸覺十分敏銳,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設計的“人造物”本質,并不斷進行變化。他們的設計不再單純地以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為主要目標,而是將物質、環境、資源和人整合在一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危機、人口危機和社會危機讓設計活動變得復雜,設計活動如何走向“廣義綜合”是研究的重點問題。
美國學者赫伯特·西蒙最早提出“設計科學”的概念,他的著作《人工科學》引起全球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書中,他將設計科學視為研究“人工之物”的科學。西蒙是人工智能和信息加工心理學等方面的重要學者,構建了“人工物的科學”,這個概念表達了西蒙對于復雜性的理解。西蒙通過構建人工科學,將設計與復雜的科學系統如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聯合起來。西蒙認為,設計是一種“人為事物的科學”,區別于傳統的科學與技術,并把事物劃分為自然物與人為事物。其中,“是什么”(be)意味著人類通過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可以了解和發現世間的規律和事物的本質;進一步而言,“可以是什么”(might be)則意味著技術手段能夠告訴人們事物可以成為怎樣的;設計是第三種知識體系,能夠綜合已有的知識,提出合理的目標,告訴人們事物“應當是”(should be)怎樣的。西蒙通過上述三種劃分對設計學的本質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他的觀念使美國的設計向科學與系統的方向轉變。西蒙還在書中對“人為事物”進行界定,他認為設計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人工之物的科學是對科學的擴展。當然,西蒙本身就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他利用計算機不斷對人工事物進行模擬。他提出“人為事物”的理論,紐厄爾提出“人是信息處理器”的“適應人”概念,由此建立了一種符號模型,通過這個模型,西蒙能夠把復雜的環境綜合在一起,實現科學與控制的想法。西蒙的《人工科學》對于美國乃至全世界設計學科的貢獻在于試圖從復雜的事物中尋找簡單的規律,并以簡單來促進無限復雜的世界。
從設計研究發展的角度來看,西蒙提出的“設計科學”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設計研究獨立性的需要.而且系統的設計知識體現了設計學的專業性,科學的研究范式則體現了設計學的科學性,這樣,設計科學就對自然科學原本擁有的統治地位發起了挑戰。而西蒙在書中也對“人工技術科學”被“自然科學”鎮壓表達了不滿。他質疑當時的學科門類,并將人工技術科學提到和自然科學一樣重要的位置。
20世紀后期,美國設計體系在全球化潮流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并且美國的國際競爭力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這與新經濟背景下美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密不可分。20世紀70年代開始,創新理論就成為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日本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迎來了經濟的持續繁榮,眾多學者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釋這一現象,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理論。
國家創新體系的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弗里曼在1987年首次提出的。他以日本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生產組織、企業管理和政府激勵之間的關系,深入探討了日本的技術創新機制和技術立國的創新目標。弗里曼提出,國家創新系統表現為國家內部組織及其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正是國家創新系統造就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研究基礎上,他出版了《技術和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教訓》,該書強調政府、企業、教育、產業等四個要素,并指出: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組成的網絡,這些機構的活動能夠啟發、引導、改進和擴散新技術,可以說,創新是該體系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美國學者納爾遜在1988年發表了《作為演化過程的技術革命》,介紹了美國的國家創新制度,他認為創新必須由大學、企業、政府等機構共同作用,而國家創新制度的目的就是實現技術在私有和共有中的平衡。1993年,納爾遜又出版了《國家創新系統:比較分析》,對多個國家的創新系統進行了分析。從制度來看,國家創新體系是非常復雜的,不同國家地理資源不同,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所以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都存在不確定性。基于這種復雜性,政府應當保證技術的多元和制度的多元,建立起一種合作機制,協調不同機構的信息溝通問題,這樣有利于科技更好地融人工業生產當中。
20世紀90年代初,創新機制的有效實施使美國一掃80年代的經濟頹勢,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同時,美國經濟已經開始轉型,從傳統的工業經濟逐漸走向信息經濟。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有所不同,所以也被稱為“新經濟”。新經濟在美國的興起對設計行業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的環境危機與社會危機日漸顯現。巴巴納克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了《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在整個設計理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關于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他提出了三個重要的思路:第一,設計應當為廣大人民服務,不應當單純地滿足少數富有人群的需求;第二,設計應當為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全體人民服務,而不僅僅為健康人服務;第三,設計應當保護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在《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中,巴巴納克將社會性設計作為重點;在1995年出版的《綠色律令》中,巴巴納克則更加注重生態設計??梢哉f,巴巴納克為美國綠色設計乃至世界的生態設計作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正如約翰·格賽克斯所說:“今天很多我們談論的‘為環境而設計’,很多都是來源于維克多·巴巴納克對于設計的批判,加上企業對此逐漸成熟的觀念。關于設計師以及他們對于社會和環境的責任關系,沒有人會反對巴巴納克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唐納德·諾曼是情感設計理論的奠基人,拓展了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范疇,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他將情感納人設計科學領域,并對情感問題提出了理性的闡釋。他認為:“情感的高低不同來源于人的需求和目的的層次不同.所以底層的情感是滿足人們最底層的生理需要所得到的心理體驗。在此之上,是高層次的情感,是來源于主體的社會需要被滿足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和設計相關的領域,雖然也有低層次的情感體驗,但是最重要的組成還是高層次的情感?!痹凇肚楦性O計》中,諾曼對涉及情感的問題有深人的見解,他根據現代心理學對情感的分析把情感設計分成三個層次: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情感設計是企業能夠把握消費者心理的重要法則,單純的本能層和行為層的設計雖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基本功能需求,但是反思層的設計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費者的互動感受。
美國設計理論的全球化階段也是美國走向文化多元化的階段,設計理論的構建越發完善與成熟。例如,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羅納德·梅斯的“通用設計理論”等都是美國設計理論體系全球化階段的重要成果。美國通過構建成熟的設計理論體系促進了設計產業的良性發展。
六、結語
從美國體系的誕生到以設計科學為核心的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確立,美國從文化的弱勢國家轉變為文化設計強國。雖然建國歷史并不長,但是經過歐洲化、本土化、全球化的演變,美國形成了一套以實用為基礎、以創新為驅動、以商業為依托、以生態為責任的設計理論體系。
研究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發展,我國的設計行業可以借鑒有益的經驗。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未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導致我國設計產業的發展滯后于發達國家,構建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是我國設計行業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構建中國設計理論體系能夠推動設計產業良性發展,促進中國當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另外,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能夠提高我國設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幫助我國的設計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偠灾?,中國設計理論體系的建立是“中國設計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借鑒美國設計理論體系的發展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快找到適合我國設計理論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責任編輯: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