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一是學生從初中階段升入高中階段的過渡階段。在高中階段,課程的難度有所加大,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積極的發展。本文針對如何在初高中銜接階的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高中銜接;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方英,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笠澤實驗初級中學。
前言
高中英語是高中階段的重點科目。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的開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對于處于初高中銜接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說,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情感教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善于進行自我提升
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作為高一的英語教師,僅僅準備教材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中的內容照本宣科,課堂教學的氛圍就會顯得非常枯燥,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對學習英語產生一種厭煩心理。為了使英語課堂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師本身應該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夠在教學中對學生做出有效的指導。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利用課余時間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含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語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藝術性,舉止行為要大方得體,用自己的個人魅力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忽視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學生只會對學習英語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做到全面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和情感需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還應該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初高中銜接階段的英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確立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教學任務。如果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合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教師還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多媒體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通過圖片、視頻等的輔助能夠將抽象的知識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高一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理解句型和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小組合作的形式能夠讓學生通過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達到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明確學生的任務分工,并且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英語知識。比如,在學習“School life ”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競賽,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programme”,最受歡迎著為勝利者。教師把參與的人限定為學生、教師和家長,使得學生能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同一點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緩解學生心理焦慮
在初高中銜接階段,很多學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來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教師應該多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長處的平臺,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五、結論
總而言之,初高中銜接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這個階段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且使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麗燕.淺談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的教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 2019(05):110-111.
[2]朱弘.初中英語和高中英語的教學銜接[J].課程教育研究,2019 (04):121.
[3]陸彩玉.論初高中英語詞匯銜接教學策略[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8(0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