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過程是認識發展和情感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在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還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實施情感教育,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滲透情感教育,使情感教育不僅是優化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應當成為這一課程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關鍵詞:情感;教育;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和學生真正的溝通,喚醒他們的聰明才智,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發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就看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運用情感教育來抓住學生的感情,只有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的效果才會明顯。教育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情感教學使師生關系變得和諧,使教學活動變得熱烈而又自然,使學生變得活潑而有創造力,使教師由愛生威。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滲透情感教學真正實現教學目標,一直是眾多德育教育者們所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情感教學的意義
所謂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認知因素借助于相應的教學手段并通過語言、態度、行為等負載教師正性情感的教學變量來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認知需要,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效果的增強和教學目標的完善。這里所謂的正性情感,是指教學情境中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情感,即包括積極地情感,如喜、樂等,也包括一些消極的情感,如哀、怒等,還包括一些復雜的情感,如愛恨交加等。
1、情感教學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對教師的影響產生一種肯定的心理傾向。在德育課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搞好教學的重要條件。人際關系的維持,首先依賴于語言的交往,但是情感因素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并不亞于語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情感的交流能促成彼此間的理解和支持,能協調相互間的關系。在這種充滿情感的氛圍下,學生會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2.情感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身心健康。
人的興趣是一切活動強有力的鼓舞者和支持者,而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往往首先是從對老師本人的興趣開始培養的。老師熱愛學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會把興趣轉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并努力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以他們的情感為轉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注意學生的情感狀態,努力創設和諧的、愉快的教學情景,就會使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下,對學習產生肯定積極的態度,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同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身體的成長,知識掌握、智能的發展及思想品德的培養,無不和情緒體驗有關。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現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感與光榮感,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二、如何實施情感教學
1、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與自己思想意識之間的關系所表現出的切身體驗,它不僅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具有廣泛的影響,而且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尤其教育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離開情感,一切教育就無從談起。德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情感資源,我們在研究教材時,必須對教材的內容前后融會貫通,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擴充與提煉,整合教育資源,善于捕捉與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信息,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產生共鳴。通過教師對教材內容拓展與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也獲得道德情感上的陶冶。使課堂教學的認知因素和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學情境,是優化的課堂教學達到情知意互促并茂的學習境界。教材中許多德育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對職業的正確認識,對職業理想的確定,如何來學習勞動技能等,與學生的就業息息相關,無不牽動和豐富著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
2、滲透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消除過于緊張的焦慮情緒,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它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過程。
(1)注重科學性,堅持以理服人
雖然職校的德育課是常識課,但在教學中不能停留在教條條、背條條上,而是著重從教材的邏輯結構上,從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上,從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層次上考慮,盡可能把道理的來龍去脈講透。選擇材料時滲透科學性,必須具有普遍性、客觀性,不能脫離實際,用個別代替全部,偶然代替必然。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增加了知識的可信度,使學生不僅口服,而且心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情感上把它當做一門科學來對待。在這種情況下,教與學的對立就容易得到統一。
(2)創設情境,培育情感
埃立克詹森說,影響學習的兩個核心因素是狀態和策略。狀態即創造學習的適當的精神狀態;策略,代表授課的風格和方式。第三個是內容即主題。在每堂好的課堂中具備這三個要素。但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忽視了狀態。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為了使學生把精力投入到課堂中,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力求達到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情境由環境布置、集體氣氛、典型形象、聲響效果等因素所構成的。各種教學情境都應當是師生共同活動的結果,而不是現成情境的搬用,教師和學生不是簡單地進入情境,而應成為情境的活動主體,在活動中創設情境,再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和激發,這樣才能發揮情境對情感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歌曲、美術、朗讀、游戲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活動,是學生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結合教學內容培育起有關情感。良好的教學情境起著陶冶情感的作用,學生情感的走向就比較健康,情感容易凈化和升華,良好的情境還能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暗示和啟迪,使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可喜的變化。
(3)崇尚正面教育 并能以情感人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目標的分類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第一教學目標,這與傳統的教學中把知識目標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體現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還要突出對學生做人的品質的關注和教育,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靈魂和真正意義所在。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教育所需要的。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任務,而正面教育又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原則。要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引導,以真情感染學生,把高深的思想、枯燥的理論和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讓學生在具體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道德規范,并以此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音像教材能直觀地展示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秀品德,在學生的情感共鳴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以達到教育要求。如在講政治課“承受挫折,戰勝逆境”的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播放《失聰的音樂家貝多芬》片段,讓學生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旋律中,感受貝多芬雙耳失聰后,扼住命運咽喉的自強不息精神。通過播放錄相:某大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照顧病重父親的事例,展示該大學生戰勝逆境的勇氣,讓學生感悟到榜樣就在身邊,榜樣的品格是可望、可及、可追的,從而增強他們向模范人物看齊的信心和自覺性,學習他們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
3、發揮教師在情感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教師對政治課的情感教育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本人的情緒和情感直接關系到情感教育的方向和力度。要讓學生感動,教師首先要被感動,因此,政治課教師的情感修養是至關重要。因此要求教師本人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情感表達能力應當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教師要發揮自己在情感中的主導作用,還必須要與自己的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情誼。教師愛護、關心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對政治課教師尤為重要。當學生把教師引為知己時,情感上的障礙才容易被排除。教師還必須按照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在結構體系,有計劃地安排情感教育活動,以全面實現情感教育的總目表。
實踐證明,情感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發、維持、鞏固的作用,不僅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而且還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及其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雅萍.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教研),2011,(07)
[2]秦少梅.幼師政治課如何進行情感教育[J].才智,2011,(27)
[3]黃會英.情感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5)
[4]張青.讓學生喜歡思想政治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09)
[5]吳世飛.播撒情感的種子——思想政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1,(21)
[6]李新元.情感:情感教學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
作者簡介:
嚴紅艷(1980-),女,籍貫:浙江金華,民族:漢族。職稱:高級講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