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苦阿支
摘? 要: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具有很強邏輯性、抽象性與復雜性的學科,需要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才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素養。探究教學符合數學學科的基本特點,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最終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從利用提問促進學生主體探究、構建小組促進學生合作探究、結合生活促進學生實踐探究三個方面出發,分析基于探究組織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實施,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并逐漸發展成廣大教育教學的核心與焦點。在這種形勢和背景下,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顯然無法與現代教育的要求相適應,更不用說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了,亟需進行徹底的改變與創新。探究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讓小學數學教學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因此,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緊跟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樹立起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積極推進探究教學的實施,構建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
一、利用提問促進學生主體探究
提問不僅僅是教學活動中的基礎環節,同時還是促進學生自主性探究的起點。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提高對提問的重視程度,充分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思維活躍。首先,教師需要對數學教材展開全面的分析、研究,牢牢把握其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來巧妙設置出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其次,教師需要找準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設置懸念進而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問題啟發下主動展開思考、分析與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授《因數與倍數》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因數、倍數、質數等概念,同時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了啟發學生們的思維,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們的思維立即得到活躍,開始對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后,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隨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答案進行展示。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提問促進學生主體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構建小組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小組的構建和實施能夠轉變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對學生主體探究的拓展、優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地轉變過去那種統一的授課形式,嘗試依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來精心科學地分組,保證小組成員在4-6人并有明確的分工;隨后,教師需要積極地鼓勵、引導學生們圍繞著同個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互動與交流,實現思維互補、資源共享、相互啟發和共同進步,最終實現問題的順利解決,優化探究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分數乘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了優化學生們的探究效果,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在本次活動正式開始前,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然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討論的任務,讓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對任務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在各組進行巡回,觀察學生們的討論情況,同時對學生們討論進行指導。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構建小組促進學生合作探究,實現了學生的思維互補。
三、結合生活促進學生實踐探究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源泉,同時也是知識實踐運用的最終歸宿,所以結合生活來促進學生的實踐性探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來說,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拓展教學的思路和范圍,引導學生從原來的教材課本、課堂中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積極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素材和資源,與書本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從而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探究任務,促使學生可以以數學思維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在實踐性探究中實現知識的靈活應用。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知識時,實際上本節課程的內容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理解本節課程的內容,筆者通過生活實例展開教學。如,筆者引出生活中購物的現象,同時以商品的價格舉例,讓學生們認識到小數的意義。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結合生活促進學生實踐探究,幫助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總而言之,基于探究教學方法來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同時這也是促進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路徑。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樹立起科學的觀念和思想,通過利用提問促進學生主體探究、構建小組促進學生合作探究、結合生活促進學生實踐探究,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收獲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榮華.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研究[J].學周刊,2020(02):13.
[2]劉飛林.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