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的發展,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是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想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水平就要從語文閱讀著手,加強閱讀教學的改革可以為語文教學奠定良好基礎,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本文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及對策
引言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增強學生語感、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并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主旨,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依次閱讀課文,在學生閱讀中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以及斷句不準確的地方,逐漸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投入到閱讀之中,有效提高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認識不足
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閱讀理解的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和教材當中的課文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一些教師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從而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只關注到了教材當中所要求掌握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對于基本的閱讀方法卻沒有實際的掌握,在進行習題練習的過程中也不能夠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參與性嚴重不夠,也缺乏主動思考的機會,不能夠對課文的內容去用心的感受。
(二)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重視程度不夠
一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對閱讀教學的意義沒有加以重視。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其重要的意義是將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行提升。但是教師過多的注重字、詞以及背誦方面,以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也采用這種閱讀練習的方式,這樣的話就會使得教學的真正意義不能發揮出來。而學生對于閱讀缺乏興趣則表現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不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也不愿意積極的回答,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與互動。
(三)語文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存在著與學生實際生活不相符的情況,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客觀條件的影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文章是重要的載體,大多數都是一些來源于生活并經過加工的文學形式,所以在事實背景以及社會基礎方面都有所依據。所以,對于學生而言,只有生活經歷豐富了,才能夠與文章中所表達出來的情況產生強烈的共鳴。但是事實上,學生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教室中上課,而課文就是其閱讀材料的重要來源,缺乏生活實際,從而使得閱讀教學僅僅限制在課堂上。要求教師善于提煉趣味性的知識點,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喜歡這些知識,而不是為了應對考試敷衍應對。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要利用這些教學資源,通過圖文并茂的視頻和圖片吸引學生的目光,徹底打破時間和地域的種種限制。
二、如何解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應基于教材,進行閱讀拓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有些教師將授課的內容拘泥于課本之上,涉及到的課外閱讀內容極少,不利于學生綜合閱讀素養的提高。實際上,學生閱讀材料的選擇,不可局限于課本,很多課外材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資源。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課堂內容相接近的課外資料,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課堂知識,對新文章進行探索、理解。并且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閱讀學習狀況,更好的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比如說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課外之后,我們就可以選擇《水滸傳》中魯智深的章節,加深學生對文中主人公的認識,了解他的性格,并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拓展閱讀視野
語文作為我國教育機構開設的主要科目,擁有豐厚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學習資源,高效地發揮其學習價值。要適當整合教材中零散的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這能夠增強學生閱讀的針對性和系統性,提高閱讀水平。此外,教師要加強對課外資源的利用,將課內和課外學習資源有效結合,有助于課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賦予課文新的時代色彩和生命力。如在學習《香菱學詩》時,教師可以選擇性讓學生閱讀紅樓夢中的相關章節,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教師要改變固有的傳統教學理念,形成符合新要求的創新理念。在課堂上要營造師生平等的氛圍,當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阻礙。如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讓學生查詢有關魯迅的童年生活以及寫作時的背景,再進一步對文章的情感進行分析。這種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掌握閱讀主動權,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良好習慣,有利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習慣
首先為了讓閱讀成為習慣,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例如增加課文閱讀的趣味性,增強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性等。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教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質疑,帶著疑問去閱讀和思考。長期下來,學生就會養成獨立思考的閱讀習慣,能夠對內心的疑惑進行自我分析和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五)豐富教學方式,強調與時俱進
社會在不斷進步,為了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先進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式中,使其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由于教師、學生以及教育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方式也會因為實際情況的不同而不同,這就需要廣大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自身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毛建華.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南北橋,2017(11):71-71.
[2]赫子萱,郭士晨.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