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霞
融合新聞報道自本世紀初在美國開始實踐,如今已經逐漸走向常態化,成為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2018年,中國新聞獎也將首次設立媒體融合獎項。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是多種媒體手段的集大成者,具備融合報道的資源優勢,曾以重大主題為切入,調動多方資源,開始了自己融合報道,積累了相關領域的經驗。本文擬根據新華社和作者本人的報道實踐,初探在融合報道常態化的過程中宜遵循的路徑。
一、融合報道從項目制到常態化
縱觀近幾年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融合新聞報道,國外有《紐約時報》2012年推出的融合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該作品報道了16名滑雪愛好者遭遇雪崩的經過,在報道技術上顛覆了傳統報紙的新聞呈現方式,把文字、音頻、視頻、動漫、數字化模型、衛星模型聯動等集成,發表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新華社有早前的《三北造林記》《延安退耕還林記》等融合報道產品。
從早期融合新聞報道的采編過程來看,可以總結出幾個共同特征:技術層面上,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媒介技術相互嵌入;從選題來看,均是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較長時間跨度的復雜議題;從新聞生產來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資源較大,成本較高。
以《雪崩》為例,其制作團隊包括11名圖表和設計人員、一名攝影師、三名攝像師和一名研究員,耗時6個月完成。《延安退耕還林記》也是多個部門歷時兩個月,從上萬張照片及超過900分鐘的實地拍攝和歷史視頻資料中挑選出來、制作完成的。
因此,在融合報道在初始階段是以“項目制”運作的,需要相當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這對于一般的新聞機構來說是難以實現的,與此同時,受新聞時效性所限,也使得這種需要幾個月制作時間的“項目制”融合報道,注定只能是適機而行。
融合報道的發展,其模式也從“項目制”走向常態化,媒體紛紛設置了長期的融合報道欄目。新華社的《新華全媒頭條》欄目即是常態化融合報道的代表。縱觀其選題,多是著眼于日常新聞選題的深層原因和影響,制作周期相對較短,兼顧報道的深度與時效性。
二、全能型記者 專業化團隊
融合報道的“融”字,在具體的報道實踐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多種報道手段的集成,記者分工協作,媒體報道與受眾需求的融合。
在融合報道生產模式下,記者需要掌握多媒體的報道技術、多平臺的傳播意識,即成為“一專多能”的全能型記者。“全能型記者”,是指掌握所有媒體表達語言,具備突破所有不同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適應多種復合媒體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劃、寫作、攝影、攝像、錄音、編輯、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新聞傳媒人才。
新華社近兩年一直在加強對一線記者全媒體采編能力的培訓,分社在報道實踐中,也著重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以2018年3月,作者所在的新華社陜西分社的一場全媒報道為例,主題為“遺址保護與土地商業開發的沖突”,報道形式為視頻直播、文字、圖片相結合。相較于以往各個工種分頭忙活,此次報道考慮到考古知識較為專業,為保證報道準確性,由分社跑口的文字記者出鏡,取得了良好的報道效果。這位文字記者也因此鍛煉了自己的全媒報道能力,在之后的幾次采訪中,也做到了融合報道。
融合報道不僅需要全能型記者,也需要團隊協作。音頻的錄制、視頻的拍攝與剪輯、網絡專題的制作、手機應用平臺、報網互動平臺的應用等多媒體技術,僅靠單人的力量很難全部顧及和做好。為了較好地完成融合報道,陜西分社2017年還專門成立了融合報道部門,形成一個專業化的團隊,快速有效進行常態化融合報道。
三、融合報道堅守“新聞本位”
融合報道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個“融”,就是融合媒體報道與受眾需求的“供需融合”。
如果說新華社早期重大主題的融合新聞報道都是匠心凝聚的鴻篇巨制,那么常態化的融合報道,就是要迎合受眾點擊鼠標、滑動手機屏之時的信息需求。
融合新聞報道以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但它絕不是多種技術形態的簡單堆砌,或者各種報道手段的綜合運用,而是以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技術融合。報道中炫目的畫面和技術并非為“炫技”而制作,而是為了受眾能夠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聞信息。
從傳播媒介的適用性來看,日常的融合新聞報道已經成為移動終端新聞呈現的主要方式,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注重對照片、文字和視頻的優化組合和使用將大大有助于提升新聞呈現的效果。因此,在常態化的融合報道中,宜根據具體的選題,并考慮受眾的閱讀習慣選擇合適的融合報道方式。
2017年12月西成高鐵開通,新華社陜西分社提前策劃了歷時一個月的系列融合報道。這一系列報道在縱向、橫向間都體現了不同報道手段的融合。
在報道的開端,以西成高鐵開通的深遠意義為報道主題,內容包括西成高鐵開通后對秦巴山區扶貧工作的促進、高鐵沿線秦嶺動植物保護等為主,形式上以通訊類文字報道為主,圖片、視頻為輔。在西成高鐵開通臨近之時,呈現出的報道以消息類報道為主,形式上也采用了動畫、H5等新媒體形式,以動畫展示西成高鐵穿越秦嶺時的“爬坡”難度,以H5形式在手機端與受眾互動。
鑒于上述,融合報道走向常態化后,在媒體的報道實踐中,一般而言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做到像《紐約時報》的《雪崩》那樣在技術手段上復雜炫目,也少有機會展示宏大主題。常態化的融合報道路徑,應是發掘日常選題背后深刻的社會動因和影響,重視用戶體驗、開發簡單明了的適于移動終端的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