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平
摘 要: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多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和畫面相結合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的難點,讓學生更容易學會重難點,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方式像是春風一樣吹進了語文課堂,它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能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優化課堂結構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傳授、表達、灌輸知識和思想,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語文教師。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教學能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因為多媒體教學方式有著聲形并茂、圖文兼備的特點,所以語文教師利用這些特點通過投影、聲音和畫面來向學生們展示課文內容,課文內容就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們對學習新知識的欲望,也能讓語文教師輕松的給學生們深入課文知識,也為接下來的課文解析做了良好的鋪墊。
例如,我在教學《四季》時,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讓整個課堂氣氛保持積極的狀態。在上課前,我向學生們提問:都喜歡什么季節?每個季節都有什么特點?學生們爭先恐后舉手回答自己的喜歡的季節,并說明了喜歡原因和季節特點。由于口述比較空泛,在學生們介紹完自己所喜歡的季節后,我結合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一一展示了春、夏、秋、冬的畫面。根據這些圖片,再向學生提問草牙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白雪皚皚分別是什么季節。學生們每猜對一幅畫就把正確答案展示在畫面上方,之后引導學生們閱讀和理解課文。如此,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到了作用,學生們能感覺到課堂的趣味性,就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以想象思維為主,對課文的理解有一點的難度,對詩句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語文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能將難點轉化得簡單、直觀,將靜態的問題變的動態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們輕松地去閱讀和理解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合理地將教材與多媒體相結合,才能將教材中的重難點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例如,我在教學《曹沖稱象》時,單純用蒼白的語言給學生們講故事的經過有很多學生想象不到當時的畫面,所以我就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展開教學。首先,在開始上課之前 我問學生們:知不知道買東西的時候都是怎么稱重的呀?如果要稱一頭大象的話,我們該怎么稱重呢?這時學生們就開始思考問題。如此,學生對們答案充滿了好奇心,就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學生們有的說要買超級大的體重秤,有的說要把大象分成很多份……我由此回答告訴學生們是不能殺害動物的。隨后我將曹沖“帶”到大家面前,然后按照事情發生的經過,通過視頻故事的方式給學生們展示曹沖稱象的整個過程,側面地告訴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觀察,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如此,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們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們通過過觀察多思考,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單是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語言文字是單一的,可是多媒體教學所提供的不單單是文字,而是語言文字、畫面效果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學生們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比教師口述所學到的和感受到的知識量多得多,這對學生們儲備知識量和拓展知識面有很大的提升。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與互聯網想結合,背后有著巨大的知識網絡,引導學生們正確使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從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們展示小鳥看到的天空和青蛙看到的天空的區別,向學生提問:能不能理解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空是那么小的一片呢?講完課文內容以后給學生們延伸其他成語,如,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目光如豆、盲人摸象等,再向學生們講講這寫成語故事,如此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外通過多媒體教學還能讓學生們通過音頻來“聽”課文,聽完課文之后選幾個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結合我的教學經驗,由于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在教學中能發揮很大的積極性和優越性,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提高教學質量。所以,發展多媒體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語文教師就應該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劉麗霞.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8(2):147-148.
[2]劉艷.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6):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