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文
摘? 要:做好歷史教學是保證中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探討,文章從闡述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現狀入手,進一步提出了解決歷史教學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存在問題;有效對策
引言:
歷史課程是高中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的內容,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高中歷史教學也必須得到新的改變。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加大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解決當前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從整體上提高歷史教學工作質量。
一、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現狀
(一)教師課前備課不充足
目前許多高中在讀生都出生并成長在新時代,見證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技術的接觸較深,因此其知識面極廣,在進入歷史課堂前,就了解了許多基礎的歷史知識,這就無形中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采用更新穎的授課方式,給學生帶來更新、更深層的知識,真正起到讓學生學到東西的目的。但是,許多老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并不熟練,采用的備課模式依然停留在傳統水平,無法真正拓展學生知識面。部分教師在備課時對多媒體形成了單純而盲目的依賴,老師的創意性沒有得到真正地發揮,知識點的呈現也更加繁雜冗長,對教學效率造成不利影響。
(二)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的歷史教學工作中,依然殘留著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呈現“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局面,學生不是教學工作的主體,其學習效果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其學習反饋也不能被老師及時接收。這就導致師生之間存在脫節現象,互動不足。加上歷史本身具有極強的客觀性,老師在課堂上很少提問,單純灌輸大量內容。這就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導致學生的自主性發揮不夠。
(三)缺少學習方法的有效教學方式
盡管教育工作的形勢已經發生劇烈變化,但許多歷史教師的教學思想卻未能與時俱進,保持同步更新。所以,老師的教學重點依然放在講解知識方面,而未能更深入地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這就導致教學方式僵化,學生不能實現自主學習。這與新課標的要求是相悖的,反而會加大老師的教學壓力和學生的學習壓力。
(四)課后作業對于學生的知識補充不足
高中歷史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課后學習和作業并不如語數外等基礎科目一般占據大量時間,因此學好歷史面臨較大的挑戰。學生在課業壓力巨大的形勢下,會自然而然地放松對歷史的學習,對其重視不夠,課后鞏固不足。學生缺乏主動性,直接導致歷史知識學后即忘,不能得到真正的鞏固和提高。
二、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標也對歷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形勢下,歷史教學必須摒棄傳統模式中以教師授課為主的陳規,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精簡陳述講解的內容,將更多時間交給學生思考、記憶、掌握,以免學生過度依靠教師。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必須在方方面面得到落實,并不只是單純的時間轉移,更要求師生徹底轉變觀念,老師從此前的主導力量轉變成輔助力量,發揮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的作用。例如,由于歷史知識復雜而多樣,學生在記憶各知識點時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現象,難以完全準確而快速地記住所有要點。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組成小組、自行互相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探索、歸納各個知識點的關系,明確哪些事件在前、哪些在后,幫助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清晰梳理,并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找到記憶規律和方法,提高知識點記憶速度和效率。
(二)重視影視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歷史教學方法,影視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使歷史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更加高漲,能夠積極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客觀地了解歷史事件,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認識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作為教師要不斷發掘影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緊扣教學目標和任務,精心設計制作影視資料課件,使其真正融入課堂,要不斷大膽創新探索。讓影視資源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發揮獨特的作用,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注重課后小結
由于學習歷史知識需要大量的記憶,因此學生學習歷史容易產生畏難和厭煩的情緒。為解決這個問題,老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使各個教學環節彼此緊密聯系、吸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破除畏難情緒,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為保證各個知識點能互相聯系起來,形成清晰的脈絡,教師要幫助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小結,做到”精講概括”。這種“小結”能起到歸納總結、深化歷史內容的效果。在小結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點明主旨,升華主題。小結要做到”鋪墊置疑”,這是指老師教師在結課時,可以適當地聯系下節課內容,為下次教學打下鋪墊,使教學過程保持連貫性,實現課程之間的自然過渡。比如在下課前結合下節課內容提出一個引入深思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提前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思考,延伸課堂。
(四)優化資源配置
由于歷史課程教學時間本身不足,遠遠低于語數外等所占用的時間,因此在學科課程體系中,必須保證基本的歷史教學課時,每周安排至少2、3節課程,防止歷史課程時間被其他擠占。此外,在設備和人力資源方面,學校可以招引師范類院校歷史專業科班出身的教師,同時結合職業培訓、進修學習提升歷史學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不斷引進先進設備和信息技術,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和展示方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增加知識的密度,將歷史事件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加以展現,調動學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不能只注意形式,必須保證內容的深刻性,以此改善課堂模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現狀,包括教師課前備課不充足、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缺少學習方法的有效教學方式、課后作業對于學生的知識補充不足等。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影視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注重課后小結,優化資源配置。
參考文獻:
[1]王慧萍,回眸歷史橫看東西 養正固本重信念――高中歷史創新教學的思索[J],新課程導學;2014年09期